陈明青和明清园

刊发时间:2015-08-18 作者:罗杨

民间收藏是一条苦涩与辛酸、兴奋与煎熬同在的崎岖道路,走上这条路就如同踏上了一道布满荆棘的陷阱和深渊,令人难以自拔。我知道的民间收藏家陈明青就是这样一位行走在这条不归之路上痛并快乐着的跋涉者。

陈明青是福建泰宁明清园的主人,这里集中展示和典藏着众多风格各异、曾是古民居里镇宅之宝的名贵木雕。这些都是他费尽周折从我国不同地域搜集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木雕精品。他从内心喜欢祖先留下的老物件,最初只出于爱好、满怀对祖先留下的古物朦胧的崇拜以及骨子里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追崇。在他看来,这些老物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珍稀罕见,丢了可惜,毁了就是犯罪。他质朴而执着地相信,这些木雕里蕴藏着祖先们的智慧,凝结着民族文化的精华。

陈明青出生在福建,生长在福州一处雕梁画栋的老宅中。祖上出过皇帝的老师陈宝琛,称得上书香世族。直到陈明青出生时,家中还有不少祖上传下来的文玩,算是给他留下了一个文化的熏陶环境。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初中刚毕业,正赶上城市拆旧房建新楼的风潮,在很多人都期盼告别老旧房子搬进新楼房的年代,他的心里却充满着惆怅,每每夜不能寐。他无力阻止拆迁,但却时时在心里琢磨着怎么能把这些老物件、老房子收集起来,不让这些瑰宝在拆迁中荡然无存。在那个同学们都在备战高考的假期里,他再也看不下去书了,在难眠的煎熬中,他的心境仿佛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匪夷所思的决定:放弃学业,开始一个人的收藏。他对父亲说,即使我学了再多的知识和文化,再过几年,这些民族文化的符号就会全随着拆迁消失了,那将是国家和民族追不回的文化损失。父亲理解了他的想法,支持他做出的决定,并把所有的退休金都给了他。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用这些钱为留住我们民族的文化做点事吧。从那时起,每当他看到古民居因旧城改造、公路建设、旧宅基地复耕等名目繁多的理由被无情拆弃之时,他就闻风去“抢” ,就这样,他用有限的钱和独特的慧眼“抢回”了众多被别人视为“废物”的“文物” 。如,明清园中一处辉煌的司马府第,就是20年前陈明青在江西一个堆放旧料木材的工棚里发现并抢下的。当时,那些梁柱正在被电锯切割。那里的师傅们看到他如此执着便告诉他,还有好多这个宅子的木雕构件、门窗、匾额、楹联等不好截材、不好使用的料,已被别人拉走准备烧火用了。陈明青急忙顺着线索赶去,追回了那些最有艺术价值的“废料” ,拉回后又组织有经验的工匠花了近四年的时间重新进行组装修补恢复。今天,这些木雕在明清园里魏然矗立,华彩照人,引来观者啧啧称奇。经过30余年的奔波,陈明青已收藏古宅院古民居几十组,精美木雕逾五千件之多。三年前,他开始在生态良好、经济相对封闭滞后的泰宁建设明清园。他说,之所以选择把藏品集中到泰宁建园,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非常好。他更看重泰宁的领导有着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情怀,他们没有把创建明清园作为一种“招商引资”的项目,没有对他提出任何经济创收的要求,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传播的百年大计给予支持。当然,陈明青也没有向当地政府提出任何诸如配套一些房地产等用以盈利的要求。在他看来,含辛茹苦收藏抢救这些文化遗产的目的既不为赚钱升值,也不为自娱自乐,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我们美好的文化遗产。只要是到了他手里的藏品,无论如何也不会再用于交易赚取个中利润。近几年,收藏热屡屡升温,经常有人前来提出要高价购买他的收藏精品,而他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绝:“就是出座金山也不会卖。 ”所以有人说,他的收藏“只进不出” 。他把向社会和群众充分展示这些精美绝伦的民居文化当作收藏的最大愿望和终极目标。

当今社会的很多现象表明,知识不等于文化。文化固然包括知识,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范畴之内,除了知识,文化还包括思想、观念、理念、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文化是知识的升华。就个人而言,文化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个人道德品质的结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学历很高或地位很高的“文化人”竟做些没文化的事,而像陈明青这样有文化情怀和文化眼光的人,却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了不胜枚举的文化瑰宝。这种文化情怀促使他每每看到一些搬新家的人要丢弃掉那些老物件、那些建新房的居民要拆毁老旧的房屋,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和躁动。他常常为一件收不到的古物牵挂不已,为失去一次收藏的机会懊悔万分。稍有常识和文化情怀的人都知道,如果这些东西不被及时地抢救下来,终有一天我们会痛心疾首。陈明青的难能可贵,就在于他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远见,在于具有众人皆睡他独醒的卓识。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抢救”之要意吧。在政府、国家收藏缺位的时代,社会需要这些民间人士的义举,正是有了这样一些民间人士的作为,我们才能在明清园目睹到这些险遭厄运的“国宝”的劫后余生,我们的后代才能看到这些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光芒的遗产真容。

从陈明青的收藏经历看,这条路显然很艰苦,很耗心血和财力,他常常“为伊消得人憔悴” ,但始终“衣带渐宽终不悔”地乐在其中,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能从这些珍稀物件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从中足见陶醉在文化层面的精神贵族是何等胸怀。经多年的历练,陈明青已从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成长为一个民居木雕的行家里手。业内人都知道,在收藏界,行家不同于专家。专家靠的是学历和学术,但行家靠的是经验和眼力,一种明察秋毫辨别真伪的眼力。对于收藏这一领域,有时学历和学术往往是不靠谱的。在抢救文化遗产的语境下,实践经验要比学术理论更有价值,抢救行动远比诱人的口号更为可贵。当下,陈明青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得失和家族的传承,而是如何挖掘和发挥这些藏品的价值,使它们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人的收藏爱好能升华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其人生注定是可彪炳史册的。

前不久,冯骥才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对于那些古民居“无法在原地保存,我们当然不能让它‘坐以待毙’ ,在此背景下,采用露天博物馆的方式来集中保护,并加以利用,确实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冯骥才所说的露天博物馆正是试图把散落乡野的零散又珍贵的民居收集起来,集中加以保护与展示。目前,明清园建设的第一期工程已初具规模,就我所见,无论从建造的精致和建设的规模、展品藏品的精美来看,泰宁明清园都堪称是我国当代“露天式博物馆”中的佼佼者。

守望我们的家园,记住我们的乡愁,需要每个人都承担起守护遗产的责任。我期待当我们“暮然回首”之时,能够看到更多陈明青这样的有识之士坚守在捍卫民间文化遗产的“灯火阑珊处” ,期待各地有越来越多的“明清园”藏珍纳宝,期待默默守护遗产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期待这股强大的正能量为建设美好家园不断添砖加瓦。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