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福山小镇与福陶

刊发时间:2015-05-27 作者:潘鲁生

近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组赴淄博市博山区考察调研陶琉产业发展现状。我与项目顾问台湾前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六艺学者”林正仪先生一道访问了福山小镇和福泰陶瓷厂。在这里特别能感受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手工技艺、产业发展之间的依存关系,是我们认识传统手工艺当代发展的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福山小镇原本群山纵贯、沟壑纵横、土地较为瘠薄,所幸地下矿藏比较丰富,富含陶土、石灰石、石英、铁矿石、煤炭等,当地百姓心灵手巧,没有走低端不可持续的矿产开发路子,而是代代传承发展了陶瓷手艺和生产。据史料记载,福山窑业建成于元末明初,从最初的粗陶黑碗到独有的鱼盘文化,发展为“俯仰衣食,取之无穷”的产业,到建国后也经过了手工业小组、合作社以及福山陶瓷厂等发展阶段。如今看来,依托地方资源,注入文化内容,代代传承创新,才有了生产生活的根基和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艺美术具有文化产业的内涵,它活化了地方的资源禀赋,也不断激发和积累着创造性的智慧。
走在福山小镇,常能看到掩映在民居院落和山麓林间的古窑遗址,包括旧圆窑和匣钵,它们相对分散,错落散布,有清代、民国遗留的官方窑址,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国营陶瓷企业的遗存。据历史记载,有名号的圆窑多达48座,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有11座。这些丰富的陶瓷工业遗产,说明了历史上陶瓷传承至今的生产盛况,部分保存较好的古窑还在生产使用中。对于今天来说,这些古窑是一道文化景观,历经风雨沧桑,承载了一代代人烧窑制瓷的历史,充满了穿越性的文化体验;从专业角度看也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而且发挥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产业作用。余晖脉脉,山林苍翠,福山小镇正是一座露天陶瓷博物馆,在当下的阳光里诉说着陶瓷的风土旧事。
探访过古窑址,我们来到了坐落于小镇的福泰陶瓷厂。有幸的是,三年来,我与这个小镇与这个工厂结下不解之缘,并结交了老苏等一批朋友,在快乐中创作了一批作品。福泰的前身为福山镇最大的国营陶瓷企业福山陶瓷厂,有五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当年研制生产的“福”字牌鲁翠瓷及卫生陶瓷产品获得轻工部三等奖,鲁青釉白菜坛、八棱手绘坛、熊猫壶、白石壶、手绘鱼盘等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珍品,代表了福山地区陶瓷文化的发展水平。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制成立为民营陶瓷企业,目前也是山东地区陶瓷行业的大型民营骨干领军企业,职工规模千余人。在工厂的展览厅里,陈设了不同时期的陶瓷产品,其中有种类繁多的出口精品,也有与与陶艺结合的艺术陶瓷,还有目前正在研发的家居厨具以及博山传统陶艺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一家陶瓷企业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乡村的、艺术的、本土的、传统的构成意识不断提升,对于产品中文化意涵和文化附加值的重视超越了订单效益。我想,如果把福陶视作一个大转型背景下的缩影,带给人的无疑是欣喜和希望,因为中国设计、中国工艺美术产业需要的正是这样具有文化再造的能力,给中国陶瓷产业注入更大的文化后劲,增添文化附加值,增添文化的自觉,达到文化自信和共识。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