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两岸民间文化

刊发时间:2012-02-10 作者:罗 杨

“和而不同”的两岸民间文化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民间文化是文化传承的血脉。中华文明饱经忧患而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源于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海峡两岸水陆相隔,而维系两岸同胞的民间文化却难以割断。过年是中国人的共同习俗,几千年来,两岸人民在同一种文化氛围中除旧迎新,缘于长期以来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从未因时空转变和历史变迁而中断。共同的民间艺术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家园。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中华民族悠久的民间文化早已渗透在两岸同胞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共同世界里,凝结成两岸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为了通过民间交流绵延同宗同源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感,自2010年起,两岸民间艺术家携手在福州开展了“中华情”海峡两岸民间艺术嘉年华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了两岸同胞特别是民间艺术家的认可和欢迎。龙年元宵节,民间艺术嘉年华活动“梅开二度” ,两岸民间艺术家又相聚在厦门,共话团圆、共叙亲情、共展才艺、共迎新春,大家被一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温情浸润和渲染着。

元宵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两岸同胞保持精神特征的重要元素,本届嘉年华活动将两岸民间艺术家聚拢厦门,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呈现在元宵节嘉年华的舞台上和湖里区的街巷中,再次彰显出民间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除夕守岁、吃年夜饭、十五闹元宵、看龙灯、合家团圆的民俗都在本届嘉年华活动中完美呈现,也成为同根同宗的明证。

通过民间艺术嘉年华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长时间文化积淀的结果,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寄托。古人讲:“风俗之成,或数百年,或数千年,或远至万年,潜移默化,中于人心,而萃为其德,故其所以系于民族者大矣。 ”台湾民间文化基本上属于闽南民间文化,台湾方言就是闽南语,台湾生活习俗与闽南人没有什么差异,台湾的民间信仰大都由福建传承。从嘉年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岸民间风俗趋于一致,尤其是闽越地区与台湾更为接近,以至于两岸的民间礼数、待客之道、酒茶文化、节庆仪式毫无二致。台湾民间艺术家来厦门过元宵节,不仅没有“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反而充满“回家”的温馨。

科学求同,文化存异。两岸民间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由于地域的跨度以及一段时间的阻隔,台湾的民间文化经过台湾同胞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枝繁叶茂,而且形成了许多具有台湾特色的地域民间文化,就像大陆各民族地区都有不同特色的民间艺术一样,富于台湾特色的民间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品类,使其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在嘉年华活动中的表演“电音三太子” ,是在台湾传统民俗艺阵三太子表演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电子音乐,融合传统与创新,作为台湾本土特有文化而成为台湾庙会活动中重要表演节目之一,广受民众欢迎。在去年海峡两岸青年联欢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与“三太子”击掌,并盛赞这种表演形式很有特色,相信会得到大陆同胞的喜爱。这更加印证了中华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体。我相信,两岸民间文化的交流最终一定会像我们祖先所说的那样, “君子和而不同” 。通过交流融合,碰撞互补,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华民间文化。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