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七夕的当代契合点

刊发时间:2012-09-14 作者: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作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可谓在大多数人集体无意识中度过了。不知银河两边的牛郎和织女是否跨过“银河迢迢暗度”如期相约,但是秦观词中那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还是有先见的。不过人间也有例外的,今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长安斗门镇七夕庙会之际召开了七夕文化论坛,让我们领略到七夕在民间的凝聚力,体味出古人所说“礼失求诸野”的意韵。在中国,有多少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都是在老百姓中世代演绎传承,才得以发扬光大。

七夕虽然不放假,甚至在大多数通行的公元纪年的日历上也都没有标记,但是长安斗门一带的老百姓记得很清楚,每年都在斗门牛郎织女庙举行三天的庙会。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不约而同地聚到牛郎织女庙虔诚地顶礼膜拜、敬香祈福。庙里庙外不分昼夜地载歌载舞、说书唱戏,方圆几里被围得水泄不通。在这里,七夕的习俗至少可追溯到汉代。当年汉武帝在此地开凿昆明池,对应天上的银河,现在庙中的石婆像也是当年汉武帝留下来的。令人感慨的是,今天的斗门七夕庙会完全由群众自发而来,没有丝毫政府打造和商业化包装,凸显出当代难得一见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折射出人民群众对民间文化传承的自发、自觉、自信和自爱。

与长安斗门镇的七夕奇观相比,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对七夕的情感正在悄然淡化,民间文化工作者也难免有些无所适从。我以为,对七夕的无奈或许更多的在于我们对七夕文化内涵缺乏准确的领会和定义,加之当代人对七夕习俗的误解和乱用。最明显的莫过于风靡大街广厦的“中国情人节”商业促销。简单用“情人节”舶来概念来界定“七夕”不仅过于浅薄,也难免流俗。牛郎织女是一对不离不弃、生死相许的恩爱夫妻,牛郎在每年七夕挑着儿女与织女相会,即使银河相阻,仍然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如此真情岂能以一个“情人”道明。这是蕴含着丰富人文性、伦理性、道德性的中国文化观念。梁漱溟曾把“家庭伦理文化”定义为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观念的核心。而七夕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亲情感的内涵正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那些剥离了传统习俗中对七夕文化敬畏,掏空内涵歪曲形式的炒作,则会使庄重神圣的七夕消解在庸俗的、商业化的、低俗的娱乐化之中。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更好地融汇在七夕里,重要的不仅是形式,更在于内容。当代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节日与日常生活的区别越来越小,七夕的独特精神也逐渐被淡化。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融化和不断生成,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固化状态,这部分应原汁原味地保存。二是被称为文化传统的,这是可以不断生成和变化发展的民族的文化谱系,应当不断地做出诠释和解读。而对七夕的诠释和解读必须保持七夕传统精神的稳定和内涵的完整性。

重建七夕文化精神当然不是让七夕回到“石婆石爷”的时代,而是要将七夕固有的内涵与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让七夕不仅是传统的、古老的,也是时代的、鲜活的。我们不仅要守住长安斗门庙会这种“草根”文脉和民间基因,还要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乃至城市化过程中获得文化活力的聚变,让当代人徜徉在七夕的时间节点上,体味传统文化的价值,弥补人们在烦躁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缺失和淡化的传统文化与家庭伦理情感,放弃那些物化的、功利化的现实因素,从而明白幸福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美满是一种状态,与利益无关。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