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重提“孝”

刊发时间:2015-11-23 作者:何瑞涓

在浙江仙居的几个村子里常年开设6199食堂, 61即六一儿童, 99即九九重阳,合之即是为留守的老人儿童提供爱心餐之意。万家口村还特别设置了“长寿老人奖( 90岁以上) ”“老有所为奖”和“好媳妇奖”等。在仙居,爱老、敬老已经成为习俗,“保证父母有房住、吃饱、穿暖”“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每年陪伴父母外出旅游一次”“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等,都写进了仙居几个村的村规里。慈孝仙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唯一的中国孝文化研究中心实践基地正落户于此。日前,中国民协、浙江省文联主办的全国慈孝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仙居举行,来自全国12个省市县区的代表与会交流经验,探讨如何切实推进慈孝文化建设,脚踏实地地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指出,几千年来孝文化潜移默化地对每个人施加影响,而今传统孝道、伦理道德正在经受现实的考验,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大动干戈重提孝文化建设的原因。他曾看到一则新闻,说江苏一位老人靠捡破烂为生,晚年跟两个儿子商量想回家养老,没想到哪个儿子都不愿意赡养老人,只好又回去继续捡垃圾。临终时,老人自己穿上寿衣,将攒下的20万元放在寿衣里,一起火化掉了,后来火葬场工作人员告诉他的儿子才知道。孝道沦丧,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在传统文化中,孝不仅仅是孝敬老人。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认为,在家族层面,孝是慈孝、友悌、贞义、慈顺;在社会层面,孝是尊老爱幼,邻居和睦,朋友有信;在国家层面,孝是君仁臣忠,忠君爱国;在修身层面,孝是宽容、责任、感恩。近些年来,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水准下降,如家庭关系中普遍存在慈有余而孝不足的状况,社会关系方面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缺乏友爱包容精神,等等,因而在今天重提孝道文化对于纠正不良社会风气具有积极意义。不过,他也强调,对于传统孝道,要传承其尊重、感恩的核心精神,扬弃其中的愚孝。

“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中国民协研究资料部主任、中国孝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侯仰军多年来一直关注、研究孝文化,有人说二十四孝是愚孝,不值得提倡。侯仰军则认为:“我们看《二十四孝》 ,不是学其行为,而是学其精神,即父母是第一位的,子女是第二位的。 ”

“不孝不是好儿郎”“不孝不配入团入党” ,湖北省孝感市成立了220多个村级道德评委会,这是他们的《村民公约》 ,孝感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地级市,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这三孝都发生在孝感。“每月为父母改善一次生活、每月给父母清扫一次居所、每年给父母增添一套新衣、定期为父母换洗一次被褥” ,这都是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在农村提出的“怎样行孝” 。走在仙居街头,四处都可以看到张贴悬挂的古往今来的孝道故事和就在人们身边的道德模范事迹,仙居县委宣传部部长陈红雷介绍说,全县418个村庄都精心布置了有关慈孝的公益广告,并实施全民践行模式,尤其是在农村,建立了慈孝基金,成立慈孝志愿服务队,随时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提供各种志愿服务,长期结对帮扶,目前基金规模已达5000多万元、义工队员1万余名。村庄中四处可以看到义工们的身影,为老人理发、做饭、按摩。仙居还为村民签订了慈孝协议,把老人住好房、吃好饭等内容写进了村规民约,将履行情况与村集体福利享受、宅基地审批、党员评议等挂钩。老人们还享受到新科技的便利,村里创建了“紧急呼叫”和“爱心视频” ,老人按下手机按钮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求援和服务,也可以通过视频与远在他乡的亲人面对面聊天。

孝文化建设中,仙居模式的大众化实践得到专家们的认可。“仙居的慈孝文化建设,有较强的创新性、典型性和可复制性,值得在全国各地学习和推广。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徐粤春这样说道。郑土有对仙居推行孝行的方式也赞赏有加,认为其模式要点在于政府主导、学界推动、舆论引导、民间的能动性四力合发,措施接地气,不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制度长期化,不搞短平快,不搞过于政治化。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张志学也肯定了仙居模式,认为他们能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敢于实践,把贴心有效的服务送到了人民群众身边,让人耳目一新,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显得格外有意义。

三年来,仙居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好,不断涌现好人好事,孝行如潮。慈孝是爱之源,孝老爱亲进而兼爱众人,大爱之花才会开遍人间。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