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续大国匠心 筑梦民间文艺

——中国石雕艺术中青年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在福州圆满落幕

刊发时间:2016-01-15 作者:覃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有了急剧改变,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不断被边缘化,经济总量与从业人员缩小,人才梯队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状态。因此,我国传统手工艺普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需在固根强本的同时吐故纳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人才。培育人才才能留住手艺,才能以更多凝聚民族智慧与经验的民间艺术精品,为构筑当代中国的精神家园提供丰厚滋养;才能让传统工艺在经济社会大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勃兴的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民协依托“中青年民间文艺人才圆梦计划” ,持续多年举办针对民间文艺传承人的研修活动,并不断总结经验、听取意见,调整完善办班理念和模式。日前,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联人事部的支持下,中国民协联合福建省文联、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了“2015中国石雕艺术中青年传承人高级研修班” ,同期还推出了“融古开新——中国石雕艺术中青年传承人创作精品展” 。2015年12月24日,中国民协副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以“争做大国工匠”为题开讲第一课,拉开了本届高研班的序幕。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名艺坛才俊齐携精品力作,共聚山清水秀、人杰石美的福州,带着对石雕艺术传承的思考与石雕行业发展的探求,度过了难忘的一周。12月29日,高研班圆满落幕,赢得了参训学员的良好口碑,在石雕行业引起了巨大反响。

求精与出新并行,探索民间工艺人才培训的专业化路径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非遗大国,民间工艺门类灿若繁星,不同门类的专业背景、原料材质与技艺技法千差万别。如何分门别类地进行专业性的辅导与针对性的培训,让学员们真正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如何在传统工艺研发中注入现代文创的思维,培育与文创产业相对接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国民协在今年办班中力求突破的重点。为此,本届高研班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索实践。

首先是求专求精、点面结合。依托福建这一石雕艺术大省,高研班以石雕的工艺、历史与文化为着眼点,围绕当下这些从事砚雕、石雕、玉雕、水晶雕、琥珀雕、砗磲雕等领域艺人学员的核心需求,力邀相关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和石雕界国手,精心设计、充实安排了为期五天的全天研习日程。福州本土寿山石文化研究大家方宗珪系统梳理了寿山石文化的兴衰流变;拥有深厚传统石雕理论学养与数十年雕刻经验的台湾艺术大学古迹艺术修复学系教授王庆台为学员们破译《营造法式》中的石雕艺诀。在突出石雕专业特点的同时,本次活动也注重点面相应,收放结合,即以石雕为基点,进一步延伸到雕塑大类以及整个民间工艺和美术设计的大局中进行发散和拓展:除了潘鲁生教授站在民间文艺传承发展高度,为大国工匠们提振信心之外,还有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从闽籍艺术家的案例出发,展示了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交融后的创新潜力;台湾专攻文创设计的林荣泰、林伯贤带领学员们激荡“脑力风暴” ,利用本土非遗元素分组设计文创新品;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高而颐凭借丰富的评审经验与生动的赏鉴案例,为学员们细述中国工艺美术审美新法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以扎实的史论功底,为学员们展示中国古代工美大而能化、含蓄典雅的文化面貌。

其次是丰富学习形式,即拓展讲座、参访、展览、小组讨论、研习营等多种模式,开发传统课堂之外的博物馆、展览馆、工作室等多样化的授课场景;将艺术理论与创意实践结合,将共性论题与个体作品相结合,将动态交流与静态展示相结合。

分享与交流并重,实践民间文艺人才培训的互动模式

为了让参加本次培训活动的民间艺人,在这难得的同行相聚时光中不仅学有所获,也能学有所乐,高研班的整体安排不局限于单向的讲座传授,更提倡双向的教学相长与多维度的交流提升,注重营造活泼开放的氛围。本次活动创新性地引入“展班同办”形式,同期举办的展览汇聚了各个学员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师生们以石会友,加强了辅导的针对性与交流的深度。讲座的教授若有时间,会在开课之前先到展厅看看学员们各自的作品,将最贴近学员创作的鲜活例子及时纳入授课当中,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此外,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台湾文创导师二人组林荣泰和林伯贤带来的创意研习营。艺术家学员10人左右为一组,小组成员们不仅要在白天的研习讲座中学习吸收,而且要在经历三天晚上的创意营“头脑风暴”之后,最终拿出凝聚集体创意的成果。新颖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们的积极性,他们放下身段,“放空”各自专业所长,在小组讨论中大胆设想、集思广益,在思想交锋、观点碰撞中增进了彼此的情谊。有学员透露,为了最佳创意,他们主动在课下交流,甚至热烈探讨至深夜,几易其稿。组内良好的互动氛围还扩散到了小组之间,各小组交相“取经” ,互提建议,共同改进。经过之前的铺垫,高研班结束前一晚的成果汇报会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所取得的效果更是超出预料。小组成员不仅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不落窠臼,汇报方式也别出心裁,或演或画,各显神通。

发挥闽台地缘优势,传承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脉

历时一周、涉及一百多人的高研班得以成功举办,离不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民协的积极响应,离不开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诸多师生的精心策划和辛勤付出,其中还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本次高研班师资力量中台湾学者的热情加盟。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承,闽台地区民间文艺方面的联系、合作与交流意义重大。高研班充分发挥了闽台地缘优势,经由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牵线搭桥,在本次高研班的平台上,两岸学者齐力发声、献计献策,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凝神聚力。

祖籍山东的台湾学者王庆台多年来坚持实地考察,足迹从临海的台湾、福建深入到大陆内部,走过多地的山野城郭,寻访各处的古庙旧宅,搜集和整理了大量传统建筑中的珍贵石雕、木雕图文资料。在讲座中,结合这些详实的资料以及对《营造法式》中“三地说”艺诀的深辟解析,他以民间传统雕刻为切入点,钩沉千年浩淼史海,融会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情怀,引起学员们的极大共鸣。在本次高研班中,大陆与台湾学者的课程穿插进行,虽然具体讲授的题目不同,但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能够彼此呼应。深究这些民间艺术的背后,是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脉,同样的审美意趣、意象内涵、技法艺诀让师生们相亲相近,心有灵犀。

耐心、诚心、慧心、信心、匠心——正如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在高研班开幕式上所总结的石艺“心法” ,石雕工艺乃至整个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广大传承人发挥工匠精神,为之付出心血、倾注心力。中国民协也将一如既往,继续为培育民间文艺的有生力量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帮助,与广大中青年传承人一道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让匠心文脉得以传承延续、日新月盛;让每个个体艺术梦与中国梦交相辉映,美美与共。

 

石雕高研班学员感言

李晓民(玉石雕刻 吉林)

我感觉这次高研班与往届不同,让我有很深的体会。这次活动邀请到台湾文创教授给我们开办研习营,虽然每天课程比较晚,但学员们依旧热情高涨。这对我们的创作以及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有很大帮助。这次活动还给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文化交流机会,我看到一些南方细腻的雕刻作品,跟我们很不同,非常有借鉴意义。

徐代铭(砚雕 广东)

我们每个学员在各自的地区应该都是佼佼者,但这不代表我们不会碰到瓶颈。我们跟随传统的步伐久了,总想着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充实我们的思想。这次听了各位老师的课,给我的冲击很大。我相信回去以后我的想法就不一样了,这会让我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林何超(青田石雕 浙江)

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要做的东西也有很多,但不管哪种都需要以精益求精来要求自己。

缪贞谊(印雕 福建)

我们以前总是默默无闻地埋头制作,即使有交流也仅仅在展会如蜻蜓点水一般的接触。这次能够来到高校学习,并且还有台湾、北京的专家学者给我们授课,让我们的理论得到提升,给我们的创作指引了方向。

王雪霞(砚雕 福建)

这次的活动我收获很大,晚上的研习营也让我感觉有互动,非常开心。我一直对我们本土特色的古建筑十分感兴趣,包括像土楼、廊桥。我们福建有历史悠久的龙池砚,我希望能在砚雕中加入古建筑的元素,并且能找到共同推广福建龙池砚的同人一起努力。

许中敬(贺兰石雕 宁夏)

在此次高研班中,我对参访活动的感受很深。在参观陈礼忠大师工作室时,看到他的“荷塘翠鸟”对我个人来讲触动很大,因为这种表现方式在写实上做得很有特色。可以跟我们的砚雕相结合。

郭紫阳(寿山石雕 福建)

我们做雕刻的人专业性都很强,对传统的传承也很强。通过这次的文创活动给我们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对我的创作的方向和思路都有帮助。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