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在“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咨询暨《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上的发言(一)

刊发时间:2016-03-25

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一千三百年前,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写过《唐书》 ,然后在退休后的公元710年武则天死后第六年写出了《史通》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史,对历史学研究的研究,现在还是经典。现在民间文学的研究家、组织管理者刘锡诚先生也是在退休之后写出了第一部《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 《史通》是史学的学术史,这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学术史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时代整个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没有到一定程度不会出现学术史。民间学术史本身的出版,是整个民间文学事业繁荣的一个标志,所以这个书是应时而生。

这本书是第一部对民间文学学术史进行全面、认真、客观梳理的著作。它从历史和逻辑的结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把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分成了绪论和六章,虽然有一些标题还可以再推敲,比如说第六章歌谣运动。全书包括这么几个方面:从民间文学研究讲,有对民间文学研究的研究,包括神话研究,传说研究,民间故事的研究,民间史诗的研究,民间歌谣的研究。从民间文学学科理念讲,有对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研究,对民间文学方法的研究,对民间文学学派的研究,还有对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研究;从民间文学研究的载体来讲,有对民间文学调查,民间文学采风,民间文学组织、民间文学活动包括新世纪以来民间文学的研讨会,都梳理出来了。

这本书是应时而生,它的开创性,甚至原创性,甚至文献性、它的新鲜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第二点就是刚才说的,搞历史学要有三长,史学、史诗、史才,史学是历史知识,史诗是建议,史才就是你的构思、想象。我觉得《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我从这个史诗角度来看,分两个方面,一个确实是从作者主观尽量的尊重史诗,有什么说什么,再一个从整个收入介绍评价,采取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所以我感兴趣的第二点就是忠于史实和开放包容的一种学术品格。因为我对民间文学没有研究,但是我看这个书我得到了很多东西,从整个视野上打通了民间文学研究和民俗学、文献学、哲学、人力学等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从各种研究方法上,各种研究观点都采取了一种开放包容这样一种态度。

第三个我觉得刘锡诚同志写这本书的这种为学术献身的精神,还有文联出版公司敢于出大力气,付出代价扶持真正的学术著作,这种精神值得鼓励。我觉得这对当前整个文艺界、文化界特别是学术界这种浮躁之风是一个巨大的反驳。这种精神很值得发扬,这种做学问的精神多一些,我们现在一年出几十万本书,少出一半,少出十分之八都要比现在好的多。我觉得这种精神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