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在“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咨询暨《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上的发言(六)

刊发时间:2016-03-28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老师的著作,我在北大给民间文学研究生专门开设学术史课程,这个书老早就列入了首选的必备参考书,我也反复研读过多遍,这一次又补了不少内容,我觉得下学期又可以更加深入的学习。刘先生这部著作的重大意义,大家前面已经说了非常多,我都完全同意。我现在想说一个话题:刚才大家都说刘先生这本书写完之后,后来就没人写了,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话题。后来人还能写,而且必须写,只是后续的跟刘先生还有很密切的关系:

第一,刘先生还可以“再书写”。据我所知,材料还没用完,还积压着很多。本书在建国以前这个部分,我敢肯定,能修补的很少,也就小打小闹,留给我们的饭碗不多了。但是建国以后,这些材料才是冰山一角,而且跟前半段比起来,刘先生还没有来得及做流派、学术理念的提升,这个工作还没来得及做。为什么还没来得及做?大家都知道,历史越近越难总结,还有方方面面活着的人。但是这个工作必须做。据我所知,刘先生还有很多很好的构想,想做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的编年史,这可是一门学科最基础的工作,说明对资料的判断,刘先生还有大量的比现在呈现的要多得多的东西。那这一步工作怎么做呢?刘先生年龄大了,希望有后来的人帮他做,我们也觉得很有意义,但是还很为难,因为这东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人力物力,所以我倒觉得中国文联和民协可以牵头搞这么一个项目,以刘先生那里的资料为基础,然后进行建国以后的整个学术史撰写工程,这里面可以生出更深厚、完整的东西,会对学术界有更大的贡献。

第二点,是刘先生本人的“被书写”。建国后民间文学的整个过程,他是非常清楚的,本人有很强的代表性。刘先生这一代人,都应该有被书写的意识,他们自己忙不过来,我觉得文联和民协得有这个意识,咱们来组织这么一个课题。刘先生其实已经写了很多的,他有个人的好恶或者先后的安排,如果我们做一个课题,就可以有通盘的设计,然后采用专题访谈的方式,来帮助他回忆。甚至,我认为这里的“刘先生”应该是一个复数,包括想刘魁立、马昌仪、刘守华、乌丙安、段宝林等等很多同辈人,对民间文学的各时段、各问题进行统一的问题采访,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说法,这个很重要。老先生们不用太费力气,只要说就行了,我设置一些话题让老先生不断的说,这些东西汇集起来,建国以来的民间文学史将会非常丰满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所以我就觉得刘先生这部书,是打开了非常大的天地,让我们后面有更多的事情可做,我就想说这个,谢谢大家。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