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在“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咨询暨《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上的发言(七)

刊发时间:2016-03-28

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首先,向刘锡诚先生表示祝贺,《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修订本上下两册出版,并且获得大奖,可喜可贺。该书第一版2006年出版至今已经十年多了,已经成为民间文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凡是涉及民间文学、民俗学学术史、学科史的时候,这是一部绕不过的著作。

在此,我想谈两点感受。

第一点,我特别钦佩刘锡诚和马昌仪两位先生的严谨。像刘先生这部著作,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十几年的写作,呕心沥血而成,从第一版到第二版,又经过了十年,增加了将近20万字,刘先生对于史料的全面搜集,对于观点的精心提炼,其严谨程度令人钦佩。刘先生的夫人马倡仪对《山海经》的研究也是如此,数十年的积累,全方位的研究,对《山海经》的图像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刘先生曾经是民协的领导,在退休之后,近30年来专心于学术研究,甘于坐冷板凳,值得我们后辈认真学习。

第二点,吕微先生刚才说到,这部著作似乎是应该由我们这一代学人来完成。实际上,由刘锡诚先生这一代学人撰写学术史,特别是二十世纪学术史,有其无法代替的优势。这批学人,像刘锡诚先生、刘魁立先生,本身就是二十世纪民间文学活动的参与者、领导者,由他们本人来评述二十世纪的学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即使我们这一代学人写了学术史,刘先生肯定也会再写的,因为有他自己需要表述的思想和观点。

进一步说,从刘先生撰写二十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生发开来,我就想到,对于过去一个世纪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历史回顾和学术总结,离不开刘先生这样的一批学者,他们本身就是参与者,就是历史的创造者。特别是,可能有大量的学术史料,如果不是由刘先生这代学人提供,我们这一代以及再下一代学人是没办法收集到的。

我们希望应该有更多的刘先生同时代的学人参与到学术史的研究中来,留下史料,留下观点。前几天,刘先生有一篇文章传给我们看,是对他主政中国民协时期的一些事情的描述和评述,如果他不写这些事情,当时的历史后人就无法了解,许多重要的学术事件和学术观点就失去了背景。历史不是干巴巴的结论,是有着丰富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的活生生地叙述。这些历史背景,通过当事人的记述,得以保存,得以还原,成为后人正确认识历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吕微:我觉得叶涛的建议就是应该搞刘先生的口述史。

叶涛:是的。像刘锡诚先生这一代学人,一方面,请他们自己撰写个人学术史,叙述历史过程,评述学术事件,这是后人无法代替他们做的。另一方,应该组织力量进行口述史的工作,刘先生这一代学人,大多已经七八十岁了,还有大量的史料应该写出来,如果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口述史的采集方式,通过影像手段记录下来,将是一件嘉惠学林、功德无量的事情,也是非常迫切的事情,希望民协和中国文联能够予以重视。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