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专家组再赴河南考察

刊发时间:2016-08-01 作者:侯仰军

7月21至24日,由中国民协副主席程建军、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张志学、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中国民协研究部主任侯仰军等组成的“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专家组再次赴河南考察调研。

河南是丝路文化鼎盛时期的重要区域。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项目,河南境内就有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4处申遗点,简称“一城一门一关一道”。专家组此行,主要围绕丝绸之路东端这4处申遗点,考察了与丝路文化关联密切的地方民间文化,如地坑院、澄泥砚、捶草印花技艺、剪纸、刺绣等。

地坑院营造技艺、澄泥砚、剪纸、捶草印花技艺是陕州四大民间文化项目。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人穴居生活的遗留,据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以工程造价低廉、构建方式独特、造型装饰美观、居住舒适惬意、建造科学合理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陕州人马寨村、南沟村、北营村,至今都有大量保存完好的、依然有人居住的地坑院。

陕州澄泥砚、捶草印花技艺、剪纸都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澄泥砚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即作为贡品,是四大名砚之一。人马寨村生产的澄泥砚造型古朴,主要有虎砚、蟾砚、莲花簸箕砚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捶草印花是当地的一种印染技艺,相传起源于明清时期,系把“芊棒棒草”这一豫西地区特有的野生植物夹在白棉布中间,用棒槌敲打,使草的汁液慢慢渗进棉布中,草叶形状的图案就印染在了布上。花布朴拙美观、不易褪色,可以制作衣服、被面、盖布、围巾等,深受人们喜爱。南沟剪纸传承久远,是当地十分流行的民俗活动,广泛应用于传统节庆、人生礼仪和辟邪、祈福、游艺等民俗事象和生产活动中。南沟剪纸的独特之处,一是男人剪纸;二是以黑色为主基调——在喜庆场合用黑色剪纸被专家认为是夏代崇黑观念的活态延续;三是染色技法;四是边剪边跳边唱,集劳动、娱乐为一体。

通过调研,专家组搜集了一批民间文化资料,对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文化及其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为撰写学术论文积累了活态素材。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