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中国民艺的话语体系和学术范式

刊发时间:2017-11-27 作者:潘鲁生

经过近一年筹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艺》杂志今天创刊了。在此,衷心感谢中国文联党组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专家、朋友的关心,感谢各省市自治区民协的协助,感谢冯骥才主席充满热切希望的贺信!同时也感谢出席今天创刊座谈会的媒体朋友!我们能够感受到大家对《民艺》杂志的期待,这不仅是继《民间文学》《民间文化论坛》等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研究会刊而创办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刊物;也将是新媒体发展趋势下互联互通交流传播民艺资讯、民艺思想、民艺文化的平台;是民艺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园地。

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就杂志创办后的工作谈几点意见:

第一,深入学习和落实习近平文艺思想,响应新时代的文化精神,践行新时代的文艺使命。

《民艺》这个创刊正逢其时,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工艺振兴写入国家发展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指导我们守护中华民族的乡村文明之根。乡村振兴涉及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和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创造基础,民艺是重要的载体和纽带。关于乡村文明建设,我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几代人都在倡导,都在践行,都在研究。从2018年《民艺》的创刊号开始,这一主题也应贯穿始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研究平台。可以说,我们的《民艺》杂志是对新时代精神的响应,是对新时代文艺使命的践行。就此要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为指引,做好《民艺》杂志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民艺传统,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致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求解民艺现实,不断开拓民艺未来,切实履行好时代和文化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二,发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精神,续写中国民艺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

近百年来,我国民间文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从“五四”启蒙发现民艺内在精神价值、革命战争时期发挥民间文艺民族性与普及作用,以及新中国成立发展其生产效力以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到学科意义上的建构和立法层面的推动,民间文艺在社会历史构架中与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紧密交织形成了特定的演进历程。在这一从传统到当代转型分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学术和政策层面对民间文艺的关注从未间断。

很多前辈、大家给我们奠定了深入生活、走进田野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几十年一直秉承学术立会的传统,以学术研究为主,兼顾民艺创作,这是我们协会的特色,符合民间文艺的构成因素和规律,几十年来也取得扎实的成果。应该说,民艺的基础是很庞大的,我们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不仅包括目前所看到的,还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学术问题需要我们这代人去解决。其中包括对近一百年来中国民间文化、民间文艺的历史研究,就有关流变过程做好梳理,分析和把握其中的内在规律;以及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开展民艺学学科建设有关理论研究,把有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坚持学术立会的传统非常重要,这也是办刊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

第三,不断推出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建立中国民间文艺的学术平台和学术品牌。

当前,民艺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不仅高校重视民艺学科建设,民艺馆、民艺研究机构加大了学术研究和推广力度,有志于民艺研究和传承实践的青年不断增多,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里,关于民艺的展览、民艺的影像纪录、民艺与生活方式的探讨以及民艺与文创、时尚产业的联系等也越来越多。作为学术刊物,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要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下功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不断酝酿培育、交流发布有重要价值的民艺学研究成果,发展中国民艺学研究。

在办刊过程中,我们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要弘扬优良学风,营造追求真理、严谨治学、讲求责任,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开展健康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不断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今天,是《民艺》杂志创刊的日子,是个历史性的起点,大家是《民艺》创刊的见证者。《民艺》杂志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大家共同耕耘。“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相信,脚踏实地,携手同行,民艺还将迎来更广阔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本文系作者11月25日在中国民协《民艺》创刊座谈会上的讲话)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