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丨潘鲁生: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落实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指示,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做出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指出“山东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就乡村文化振兴强调“山东要充分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底蕴”。

山东是孔孟故里,齐鲁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考工记》《齐民要术》等农耕文明经典,也有建设现代农村道德高地的文化根基,人民群众有认同、有传承。我们要扎扎实实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振兴乡村、振兴文化作为总抓手,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因地治宜,有序推进。作为长期从事农村文化研究的专家,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做好“民间文化”“手艺农村”调研,服务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惠民,带动文化致富,服务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一体化发展,以文化振兴服务乡村振兴。我们要积极传播和发展乡村文明,服务重建乡村的知识阶层,传播培育乡贤文化,推动人才回乡、信息回传,使优秀资源回到乡村、惠及乡村。我们要深入乡村加强文化调研,服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村思想道德高地。我们要加强乡村宜居建设,保持乡土文化景观,提高乡建文化质量,服务打造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匹配的美丽乡村,提振乡村自信和吸引力。当前,我们正在响应总书记倡导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厕所革命”号召,开展设计服务民生的设计创作,从乡村现实出发、从村民需求出发,服务乡村宜居建设。

人才振兴是保证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读书人离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乡村精英资源流失,导致乡村人的“空心化”、文化的“空心化”。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建设,聚人气,能传承,有后劲,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乃至整体振兴的一个关键。建议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重在重建乡村的知识阶层,培育精英资源,充实精英力量。

比如东郯城红花乡发展中国结编织生产,传统生产和销售模式相对单一,有退伍军人王亭省和学习电子商务的青年创业者王冰回乡,就家乡的中国结探索网络销售,并将中国结引入景区作为纪念品销售,作为传统节日的吉祥符号开拓市场,带动中国结由个体加工到小商品批发,以及电商营销,百姓生活从脱贫到致富,从腰包鼓了到过上幸福生活。还有山东聊城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支部书记耿遵珠尽职尽责带领村民致富,在农田里做出好文章,发展棚菜生产,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带动周边12个村成为了蔬菜生产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3000元到现在2万多元。这就是乡村振兴的精英力量。在乡村文化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年长的乡村教师、能工巧匠熟悉地方文化,热爱一方乡土,也受村民尊重,有一种文化的凝聚作用。弘扬这种“好为德于乡”的乡贤精神,进一步从农业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等以专长建设乡村、改善民生的优秀人物中,发现和树立现代乡贤典型,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按照总书记指出的“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我们要培育和保护好文明传承发展的人力资源。

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意义深远,这些年,总书记在曲阜调研对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总动员,在老命老区临沂调研农村柳编工艺,到菏泽调研牡丹产业,对山东走在前列率先先发展做出战略指导和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开展乡村田野调研中深切感受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的文化富民、文化惠民政策增强了乡村老百姓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和战略意义上重视文化发展,在城乡、在基层、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推动力和凝聚力,文化成为发展经济、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产生了现实、深远、持久的影响。总书记心系山东父老乡亲,对乡村振兴的部署振奋人心。我们要深入学习,做好贯彻和落实,把握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进程中的乡村发展规律,振兴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美丽家乡。      

 

(转自2018年3月12日人民网)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