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活化石”主题论坛在甬举行

刊发时间:2018-05-29

5月19日,“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丝绸之路活化石”主题论坛在浙江宁波鄞州区举行。

宁波市鄞州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方飞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王锦强,浙江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郑蓉、副主席陈双虎,宁波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省民协副主席施孝峰,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孟慧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良警宇,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毕旭玲以及宁波市民协主席周静书,鄞州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邵斌,鄞州区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钱秀娴,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宁波市安庆会馆馆长黄浙苏,舟山市民协副主席潘瀚涛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海丝文化’国际视野与生态理念”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论坛是在圆满结束了为期一周的‘’一带一路‘’文化探源工程——浙江海丝文化调研考察活动之后举行的。连日来,考察专家团一行马不停蹄,深入考察了嘉兴、湖州、舟山、宁波四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海丝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方飞龙部长对考察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鄞州的社会发展概况及其在海丝之路的重要地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在讲话中表示,浙江地理位置重要,是海丝文化遗迹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各种民间文艺资源丰富,是一带一路非常重要的节点。通过这几天的考察感触良多,尤其刚刚考察过的四个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都与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对外交流频繁,现存的遗迹是真正的“海丝之路活化石”。

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王锦强主持论坛并做了重要发言,他表示,探源,不仅是为了发现当地历史印痕,更是为了从民间文化源头汲取智慧,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建设提供发展选项。

“比如,湖州的蚕丝、古明州的青瓷以及舟山的佛学文化等等这些海上丝绸之路的所有印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原创、文化自信,未来的自主文化产权、文化创意提供更多的启示、借鉴、元素。”王锦强处长说:“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吸收和利用。第一是了解,第二是学习,学习古人的良苦用心,学习我们祖先真实的情感表达,学习他们的真实内心向往。”

未来,“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将采取更多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等多种形式深化调研,用文化领域的共商、共建、共享,将文化的触角延伸至更远。此次海上丝绸之路探源之后,将集合专家写成调研报告,并推出调研文集。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孟慧英在讲话中表示,“海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我们有责任把它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助力中华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则以“人文追寻、人本叙述、民俗传播”12个字总结了一周以来的考察感受。他表示,海丝文化对我们的人文追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讲好海丝故事,做好海丝传播,把丝路文化和丝路故事传播给全世界,讲给我们的下一代。

浙江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郑蓉在讲话中表示,此次浙江海丝文化调研活动圆满结束,深受启发。浙江是民间文艺大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和枢纽节点,未来有很多的工作要仔细去做。如通过文化保护,出版相关书籍、论文集以及文化论坛等形式,发挥好浙江的优势,承前启后,讲好浙江故事,引领新时代丝路发展。

此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良警宇,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毕旭玲以及宁波市、舟山市、嘉兴市文联和(或)民协的领导也先后发言,他们纷纷表示,要加大研究和保护力度,传承好丝路文化,为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

“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是国家财政扶持的文化艺术发展一级项目。该工程从2016年开始启动,将利用三至四年的时间完成,配合“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实施。

该工程涉及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是一项浩大的综合性文化工程。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