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郏县“乡镇民协”现象调查报告

刊发时间:2018-08-15

按照中央对文联深化改革的要求,围绕加强基层协会组织建设、延伸工作手臂、团结广大会员、听党话、跟党走的主题,民协自去年起,组织了系列基层民协组织建设调研活动。河南省郏县的基层民协组织建设很有特色,当地文联、民协在乡镇一级具有很大影响力。民协建在乡镇,民艺展示在村头,民间文艺活动和技能展示、展演,成为人民群众热情参与的文化活动,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真正能够在乡镇凝心聚力。我们将陆续发表这个系列调研报告,供各地民协工作人员参考,欢迎各地民协也积极组织调研,中国民协公众号把各地的报告发表出来,做到经验共享,道路互通,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势。

调研缘起

2016年12月4日,中央办公厅正式印发了《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标志着中国文联深化改革工作正式全面启动。12月29日中国文联印发了《贯彻落实<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的任务分工方案》,细化了67项具体改革措施,确定了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2017年5月5日,中国文联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动员部署推进中国文联深化改革工作。

作为中国文联深化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深化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在把党中央和中国文联政策精神吃准吃透的前提下,努力探索适合本协会实际情况的创新点、增长极,是2016年以来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国民协是直接服务于各级民间文艺家的机构,先天具有“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分工特点,多年来保持了与省市县民协的畅通联络、密切合作和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2016年“深扎”活动中,河南省民协汇报上来的乡镇民协现象,引起了分党组和各有关部室的重视。2017年8月28日,借第十九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在河南平顶山举办的机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中国民协副主席程建军,中国民协国内联络部主任侯仰军,《民艺》杂志社长刘加民,以及河南省文联、平顶山市文联有关方面负责人等来到郏县茨芭镇、冢头镇进行调研,获取了大量宝贵信息。

调研对象:两个“乡镇民协”

(一)郏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冢头镇分会(简称“冢头镇民协”)

郏县冢头镇民协成立于2006年正月十五,这是河南省当时成立的第一家乡镇级民间文艺家协会。协会现有7个专业分会,注册会员达8000多人,拥有各种门类文艺团体103个,从2009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九届民间艺术节,数年来组织各种大型文艺活动130多场,已经成为跨越四个县市的规模较大的基层民间文艺团体。他们的情况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宣传发动过程历尽艰难。

协会的全称是“郏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冢头分会”,这是县民协谋求壮大队伍、扩大影响的办法。最初的阻力不小,主要是成员民众对此新鲜事不太了解,缺少动力。许多民间艺人居所分散,为了动员他们,需要多次登门拜访,有些村镇虽然有文艺基础,但要组建一个表演团队,需要对数十人进行多次动员。对这种纯公益的民间组织,普遍反映陌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村村落落都有文艺演出团队,没有“公益”概念,但是人人积极参与。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之后,这种带有“复古”倾向的公益组织,有一个脆弱的排斥阶段。突破了这个瓶颈之后,尤其是看到了参加民协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后,成员就踊跃多了。

2.自筹经费维持协会运转。

因为协会是民间组织,成立之初并没有什么专款。谷现军是文化站的负责人,多年来热心文艺公益,自己也有个影楼,最近几年主要经营婚纱摄影、结婚庆典,也联络到了一些诸如鼓乐、秧歌等表演类的文艺人才,这些直接跟自己的文艺队伍有合作关系的人成了第一批会员,然后通过他们寻找其他艺术门类的文艺人才。协会要维持日常运转,要筹备活动,费用都要他们自己解决,先后自费购置了电脑、桌椅、音响、道具、服装、自费布置办公场所;政府主办的大型汇演可以得到少量活动经费。

3.协会组织逐步健全。

为了使协会逐步规范化,协会根据各文艺团体所在地理位置和文艺类别,先后成立了第一分会、第二分会、第三分会、第四分会、第五分会、城西分会、东城分会等七个专业分会,由于组织周密,措施得当,协会中各类农民文艺团体(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17年,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第一分会有25个文艺团队(小组),第二分会有14个文艺团队(小组),第三分会有34个文艺团队(小组),第四分会为戏曲专业分会有8个表演团队(小组),第五分会为曲艺专业分会有33个表演团队(小组),城西分会和东城分会共有11个文艺团体(小组)。协会还为每个入会会员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资料,制定了协会章程,设计了入会程序,明确了会员权利义务,每年对会员进行评审,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劝退。

4.协会工作内容不断扩展。

刚成立时的协会,工作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于表演类的民间文艺。非遗保护、古村落古建筑调查、民间技艺的挽救、民间文学的发掘整理、民俗物件的搜集整理等,都没有纳入其中,随着协会规模和影响的扩大,镇党委、政府也把许多事情交由协会协助办理,比如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的搜集整理,古建文化的发掘,宗氏祭祖文化的调查等事项已逐步成为协会的常项工作,当然,协会也因此获得了合理的财政支持。

5.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

运用民间文艺这个舞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协会自费筹建了“送文化下乡”的固定活动“蓝河戏苑”和“戏迷乐园”,每周两次组织演员为广大群众送去党的温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每年52周,风雨无阻,从未间断。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为了把党的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协会自发组织了“十七大宣传大篷车”活动,把十七大精神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历经协会的艰苦努力,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如今的冢头镇民间文艺事业红红火火,给乡村注入了青春活力,35个乡村,村村都有风格各异的文艺团队,每当农闲时节或者傍晚时分,不少群众都前来参加文艺活动,通过自创、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既从中自娱自乐,又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2008年,由于冢头镇民间文艺活动的卓越成就,文化部授予该镇‘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称号,同时还受到河南省民协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郏县民间文艺家协会茨芭镇分会(简称“茨芭镇民协”)

茨芭镇位于郏县西北部,地处汝州、禹州三县交界地带,全镇面积107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是山地丘陵,辖41个行政村、105个自然村,人口6.2万人。

茨芭镇的民间文艺种类繁多,戏剧剧种有豫剧、曲剧、越调、二黄戏等;民间曲艺有坠子书等,民间文学有民间故事、笑话、歇后语、灯谜;民间美术有石雕、根雕、木雕、泥塑、壁画、剪纸;民间舞蹈有舞龙,舞狮、大铜器、广场舞、秧歌、竹马旱船;民间器乐有二胡、曲胡、坠胡、唢呐、笛、箫,以及锣、鼓、镲、边鼓等;民间游戏有摆龙、摆翁、走丁、运窑等等。在茨芭镇,“民间文艺”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把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都提高到了文化的高度。讲一个笑话,猜一个谜语,摆一盘龙门阵都是民间文艺。村里的祠堂庙宇建筑,房子上的五脊六兽,寺庙里的菩萨神像,窗户上贴的窗花剪纸,婚丧嫁娶的民风民俗,都是民间文艺。可以说民间文艺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深入挖掘民间艺人,搞好人才队伍建设

茨芭镇民协是2007年成立的,迄今已有10年整。众多热心民间文艺事业的人士和民间艺人成为会员,除了全镇各村全覆盖,也吸收了周边乡镇参加,总人数有3000多人。近年来,协会大力挖掘发现本地的民间文艺人才,为当地的民间艺术发展提供大力支持。齐村的胡海滨在刀具制作工艺上有较高的造诣,胡海滨打制的镰刀能当剃头刀用。在协会的帮助下,他家的“胡二刀具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在,他家所生产的“胡家刀”系列产品远销省内外,成为茨芭镇的一张名片。齐村的齐春晓、齐春光兄弟的泥塑手艺远近闻名,是齐家新一代泥塑艺人。所塑泥像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作品遍布全国多省,开创了茨芭泥塑的新时代,在协会的帮助下,以他们的泥塑技艺为基础,成功申报了“钧台泥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段磨村的舞龙艺术和邢村的舞狮艺术历史都在百年以上,在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们推陈出新,技艺不断提高,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都要代表茨芭镇到外地进行交流表演。

2.在组织活动中发现人才,是茨芭镇民协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作理念。

近年来,协会多次组织队伍,举办民间文艺展演赛事。2017年,在茨芭镇民协举办的“上瑞里桃花旅游节”民间艺术展演中,又新发现了棋盘村的剪纸艺人李世伟、民间虎头童鞋制作艺人赵桃花,以及茨芭村的奇石、根雕艺人张建增、王俊召等,这些艺人和他们的作品,开始出现在北竹园山货大集等上,逐渐为人所知,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素质

3.保护民间文化,申报传统村落

为保护和抢救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茨芭镇民协在2013年发动全体会员,走街串巷进行采风,走遍了全镇105个自然村的每一个村落,历时一年多时间,收集整理了1000多个茨芭镇域内存在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歌谣、传统手艺等民间文艺项目,为郏县民协编辑出版《千年古韵——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做出了重大贡献。

茨芭镇的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发掘保护并科学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是当地人更加关心的事情。从2014年起,茨芭镇民协陆续完成了茨芭镇苏坟寺村、齐村、山头赵村以及段磨村、付村、北竹园村等村的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其中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苏坟寺村、齐村、山头赵村);3个省级传统村落(段磨村、付村、北竹园村)。在这些村落的申报过程中,茨芭镇民协充分发挥扎根基层优势,会员与村两委干部互相配合,民间传说、村规家训、先贤故事、村落来源、历史文物、风俗民情等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抢救,并用图片和视频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普查文物过程中,会员们还向村民进行了文物基础知识和乡风民俗重要性宣传,使村民的传统建筑和民间文化保护意识大大加强,有效地促进了民间文艺的保护和传承。

4.举办民艺活动,助推文化建设

从2016年开始,茨芭镇民协还组织开展了文艺服务旅游景点活动,利用三苏园内三苏纪念馆的小舞台,经常组织庞庄村二簧戏在园内演出,以增加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把民间文艺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发展优势。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从2014年至今,民协每年都要在镇区的三苏园景区举办大型民间文艺演出。其中2017年的“上瑞里桃花旅游节”上的民间文艺展演规模空前,声势浩大。演出当天,三苏园广场上人山人海,全镇参加展演的文艺团体达到65个,参演人员2000余人,吸引了省内多地游客数万人前来观看。

茨芭镇民协每年都要协助镇宣传部门开展“送欢乐、下基层”公益性惠民活动。通过“欢乐中原、唱响鹰城”“百姓宣讲直通车”“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等形式,邀请省、市、县著名民间文艺家们,为广大群众近距离献艺。每逢活动日,群众们都会扶老携幼前去观赏、争先恐后参与互动。在民协的推动和影响下,茨芭镇的民间文艺活动风生水起,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如今的茨芭镇,群众性文艺团体遍布各村,全镇共有78个民间文艺团体,41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文艺队,部分村不仅有广场舞队还有铜器队、秧歌队等文艺队伍。广场舞、太极拳、铜器、秧歌、舞龙舞狮、唢呐、坠子书、戏剧、刀具制造、泥塑、剪纸等活动,在茨芭镇十分普及。大家在农闲时节或者逢年过节时,聚在一起进行交流,切磋技艺,明争暗赛。同时还经常与相邻的薛店、黄道,汝州的纸坊,禹州的磨街等乡镇进行交流互动。参加活动的人员从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到七八岁的小孩子都有。例如,许洼村的大铜器队伍里,七、八岁的小孩就有十几个;在每年镇里举行的文艺展演中,仅秧歌类比赛队伍中的七、八十岁老人就有六、七个,初步形成了老中青少相结合、老人少年各得其乐的民间文艺队伍。

5.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文化创新

茨芭镇民协的工作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为支持民间文艺工作,茨芭镇党委、政府在镇政府机关院内专门为民间文艺家协会设立了办公室,并安装了空调等。协会的办公经费和活动费用全部由镇财政实报实销。从2014年开始,镇政府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把全镇各村的文化大院全部进行了改造或新建,并在民协的指导下完善了图书室、活动娱乐室等相关设施,从而为茨芭镇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茨芭镇民协充分发挥民间文艺在教育群众,提高群众思想意识方面的独特作用,先后组织人员创作了廉政戏曲《村官罢宴》、廉政教育坠子书《婆媳探监》、三句半《大美茨芭靠咱建》等一批文艺作品,并在全县及全镇进行了巡演。其中《村官罢宴》在巡演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力促进了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基层,受到了平顶山市纪委和郏县纪委的高度肯定。

6.传承民间文艺,保护民族遗产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茨芭镇的民间文艺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冲击。许多会员外出打工,人才流失严重。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相继离去而面临失传的危险。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庞庄村的二簧戏,该剧种2011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庞庄二簧戏剧团是目前河南省内为数极少的能够演出二簧戏全场戏的剧团,曾经多次在原许昌地区组织的戏剧大赛中获奖,名燥一时,如今剧团里只剩下十几个老人在苦苦支撑,最年轻的也已经五十多岁,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后继乏人,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为避免出现“人去艺绝”的现象,茨芭民协在全镇开展了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加快二簧戏传承方面,民协组织二簧戏老艺人,利用每周五下午的时间,在庞庄村的斌英学校礼堂内对小学生进行戏剧基础知识培训,从小培养学生欣赏二簧戏的能力和热爱民间艺术的观念,增强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分析与建议

以上两个“乡镇民协”,都属于郏县民协的“分会”性质,是县民协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人员、经费等配备不足)的情况下的大胆尝试,未料到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了县、市、省甚至文化部群众文化司等有关部门的肯定。比较起来,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一个是民间自发,一个是官方倡导。冢头镇民协是2006年正月十五宣告成立的,核心人物是文艺爱好者谷现军,在组建表演类文艺人才小组完成公司的演出任务的同时,因为一份公益心,主动联络乡镇政府,向其他艺术门类拓展,让更多民间文艺人才参与到“组织”中来。这属于“公私两便”。人民有需求,政府有感应,促成了这全国第一个“乡镇民协”的诞生。茨芭镇民协则是2007年成立的,比冢头镇晚1年,县民协和镇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组织的重要意义,全程参与策划、组织和实施,自始至终都是在乡镇党委政府和县民协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显示出更加严谨、规范的特点,资金、场地和人员管理,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第二,从单项技能逐步升华到“文化”概念,始终有实践经验的推动。对民间文化的意识,需要有一个唤醒和引导的过程,这在“民间文化进校园”中遇到过,普通的民间文化调研和相关活动中也都发现过。民间文艺工作者,多是某个具体单项的高手,缺少“文化”的认知高度,也不知道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概念从何说起。这两个乡镇民协都是从表演类开始,因为表演是最直观的民间文艺,为百姓的婚庆典礼和传统节日助兴,然后拓展到手工艺、民间绝活、民间文学、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申请等方面。

第三,政府推动与市场促进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民间手工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得天独厚,也是最容易被人民认可的工作。事实上,以宣传政策、鼓舞士气、弘扬正能量为主要目的“宣传类”的民间艺术活动,一直很活跃,但是由于缺少真正的内驱力,参与度相对较低。只有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扩大了地方文化旅游的名气,提高了营销收入,才能真正有较大的动力和生命力。这在当地通过民协的帮助,推出的刀具、泥塑、剪纸、特色食品、文艺演出等活动中,都有充分表现。宣传也是好事,创收更能赢得人心。

第四,郏县的两个乡镇民协,可以作为基层民间文艺家协会“延伸服务手臂”的范例。村落是乡镇的延伸,乡镇是县的延伸,县是省市的延伸,省市是中国民协的延伸。这样就把民协的组织机构做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网络,把文艺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跟党走,同时又推动这些文艺工作者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国民协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延伸民协服务手臂的办法,把中央的精神推送到基层民协,把党的温暖传递给最普通的人民群众。或许,这对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越基层越乏力”的现状,有所帮助。

第五,各级协会的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从中国民协,到各省、市、县、乡镇民协,需要一个分级分层管理的构架。有表彰和升级的办法,有监控和纠错的机制,上下一气,气脉贯通,正如陈建文同志所言,“把最基层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

(摘自《民间文艺动态》2017年第9期,责编:刘洋)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