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丨“民间歌谣”专家组成立

刊发时间:2018-08-16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民间歌谣往往与当地的风土民情密切相关,由山野的村民或里巷的市民发之于心,宣之于口,各言其情。因此古人通过“采风”,即采录民间歌谣的方式来听民声,知民情。

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在新时代承担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指导,以“纸质文库+电子文献数据库+社会宣传活动”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肩负着记录时代之声的光荣使命。20世纪末开展民间歌谣集成的收集整理工作余音在耳,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歌谣卷又以新时期民间文学学术理论为先声,再唱时代新曲。

6月26日至29日,有“武陵明珠”之美称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汇聚了来自中国民协、中国文联出版社、重庆市文联、重庆市民协、秀山县委县政府、秀山县文联及民协的同志,以及“民间歌谣”组的专家和“民间歌谣”重庆卷、四川卷、海南卷、江西卷的编委会代表。与会人员就“民间歌谣”卷编纂原则与编纂体例、编纂规范与编纂细则、实施计划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力求在民间歌谣集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

民间歌谣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韵文体裁形式之一,它特指在民间口头传播和歌唱的韵文体短歌,包括民歌和民谣。

劳动歌谣、仪式歌谣、时政歌谣、生活歌谣、爱情歌谣、儿童歌谣等都在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歌谣卷的收录范围之内。民间歌谣卷着眼于民歌生态保护与当代民族文化建设,在收集编选过程中尤其注重民间歌谣的地域性、全面性、包容性、典型性、广泛流传性和原生态特征,弥补过去搜集整理过程中对歌、谣、曲、伴奏、服饰、道具、演出场合及地域文化背景、节日庆典、民俗传统和民歌与劳动生活的关系的关注缺憾,重点突出民歌对天地自然万物和族群记忆的歌咏与文化表达,力求立体、全面地展现民歌文化。

重庆秀山集聚了湘、黔、川、鄂四地民风,是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保留完整的重要区域,也是苗族、土家族、汉族、瑶族、侗族、壮族、白族等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原生态文化富集区与流传地。秀山民歌有“九腔七调”之称,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群众基础较好。6月28日,由民间歌谣组的两位组长——中国传媒大学刘晔原教授和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教授牵头的专家组一行赴秀山革命老区开展调研。当地民间歌手往往拥有多重身份,或是半农半艺的村民,或是身怀绝技的傩戏传人,他们以一人独唱、双人对唱或一领众合的方式,展现了山歌、劳动号子等不同的民歌类型,也演绎了同一首民歌《黄杨扁担》的不同版本。

正如同专家们在会议上强调的,民间歌谣是民众生活的鲜活记忆,民间歌手以其天才的表现能力与杰出的创造能力充分展现了其所属族群、所属地域的民众智慧、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而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正是大系出版工程的题中之义。随着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歌谣示范卷的启动以及后续社会宣传活动如古歌、田歌、船歌等传世经典民间文学作品评选活动,茶歌大会、牧歌大会、水上民歌大会、情歌大会、酒歌大会等民间文学展演展示传播交流活动的陆续开展,民歌中“真”的智慧,“善”的精神和“美”的观念必将世代传唱,成为超越时代的共鸣之声。

 

图片提供者:张礼敏  覃奕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