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调研】潘鲁生:科右中旗的民族手工艺

刊发时间:2018-08-20

七月底,赴中宣部定点扶贫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调研,主要任务是参与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影像见证新时代,聚焦扶贫决胜期”驻点采风活动,同时对当地的民族手工艺做些基础调研工作。

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沙地北端,是兴安盟最南端的一个旗,全旗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辖12个苏木镇、173个嘎查、464个艾里,总人口25.5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1988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2011年被列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5年列为中宣部定点扶贫点。

目前,中宣部及自治区29个厅局级单位在此扶贫,近三年来,从文化建设、教育帮扶、干部培训、宣传推介、产业支持等方面予以支持,通过直接资助、项目投放、协调捐助等方式,使贫困人口累计减少1.8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9%,全旗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54人。

当地既面临贫困问题,也有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壮美的自然风光,特色鲜明,有“全国文化先进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赛马之乡”“乌力格尔之乡”“安代之乡”“蒙古族四胡之乡”“蒙古文书法之乡”“科尔沁服饰之乡”等美誉。在扶贫脱贫攻坚过程中,激活文化生产力,发挥文化驱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哈达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擅长马头琴、四胡、三弦等制作技艺,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王府工匠、工艺大师、占巴传承人的代表,他成立民族乐器厂,制作的乐器出口国外,同时不断寻找四胡爱好者和传承人,传授制作技艺,同时在职业技术学校设立专门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民族乐器制作的技能人才。

他集演奏与工艺制作为一身,多才多艺,乐于助人,为自己“20年制作万把马头琴教会百名徒弟”感到骄傲。

代钦塔拉苏木道兰毛杜嘎查农民——龚图日根白拉,从小学习说书所用的四胡制作,曾跟随哈达学习拉弦乐器制作工作,2008年左右开始销售,网上市场较好,带领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制作。

据龚图日根白拉介绍,村里总共有12个人跟着制作胡琴,一般得培训一年,把各个工序分开,一开始都是粗活,慢慢来进行细活,农闲时间进行制作,一人一年最低有两万元收入。

龚图日根白拉去年入了党,下决心带领嘎查的老百姓一起致富,主要从建档立卡贫困户里招收爱好制作工艺品和有劳动能力的进行免费培训、组织生产,龚图日根白拉今年4月成立了陶丽淖尔民族用品制造有限公司,除了制作像四胡、马头琴等民族乐器外,还新增了骨雕、根雕、手串、马鞍、马鞭等40多种手工艺品。

调研期间,我们还访问了兴安盟的陈林海等马头琴制作艺人,他们自觉传承蒙古拉弦乐器的制作工艺,坚守传统工艺和材质,免费培训学员,在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民族乐器产业的发展。

四胡、马头琴等民族特色乐器不仅包含器乐制作工艺,还融合了雕刻装饰等民间传统工艺,具有一定的工艺综合因素,传承和发展得好也有望带动多种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当代应用。

同时,民族乐器的工艺制作也与民乐文化传播与传承有密切的关系, 乐器制作工艺的传承以及市场销售情况是民族音乐文化生态的直接反映。以传统民族乐器工艺的传承发展带动一方民众致富格外令人欣喜,它是文化艺术富足与生产生活发展的综合反映,希望内蒙古民族乐器工艺的传承发展有更广的天地。

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刺绣等工艺文化的传承与生产情况。蒙古族刺绣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在软面布料上绣花,也使用驼绒线和牛筋等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材料上刺绣,外观凝重质朴,针法粗犷匀称,色彩对比鲜明,富有特色。

科右中旗目前着力打造刺绣工艺产业村,发展刺绣扶贫车间,开展“刺绣脱贫”,主要把当地的代表性果蔬、花卉等作为图样,运用蒙古族传统刺绣工艺,生产工艺品,通过电商、刺绣展览、旗内销售厅、搭建产业村销售市场等,开展生产出口、旅游外销、当地销售,带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工艺产业发展。

当地绣娘阿拉坦其其格介绍,自己从小跟姥姥和母亲学习刺绣,早先给家里人绣鞋和衣服,随着生活方式改变,日常服饰刺绣减少了,自己从2015年开始重拾刺绣挣钱脱贫,主要是用来样、布料和丝线等制作绣品,去年收入万余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可以看到,民族地区的刺绣工艺在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好民族特色的刺绣文化、使巧手匠心有更好的收益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当地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基础。在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苏木霍林郭勒嘎查查干努拉艾里,我们拜访了吴六杰一家,吴六杰的公公是当地的木匠,从二十几岁学徒一直在屯里盖房和制作家具,几十年来经历了住房、家具的木作工艺变迁,如今家里的老家具上还有当年的绘饰,保留了许多传统木作工具,是一种工艺文化的见证。

今年58岁的吴六杰既是地地道道的牧民,也是充满创造力的剪纸爱好者,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剪纸,在日常劳作之余创作了上百种剪纸作品,主要是富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花草、动物图案等,风格独特,质朴平实,剪纸作品里充满了生活的欢歌。吴六杰说剪纸是最幸福快乐的事,自己的剪纸作品从不出售,大多送乡里乡亲和家里亲戚,为节庆往来添点喜气。

调研中,我们还访问了孛尔子斤纯手工民族皮艺工作室、李宏五角枫银饰店等民族手工艺的传习者和经营者,他们将蒙古族传统的皮艺、錾刻以及刺绣工艺融会运用在民族风格的工艺品制作中,装饰有丰富的蒙古族民族图案,传承和发展了民族工艺,富有特色。

几天来,在科右中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包青春、兴安盟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齐国平、科右中旗摄影家协会白占泉的陪同下,走访了十余位民间艺人,收获良多。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充分认识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禀赋,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以民间文化生态保护为基础,以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发展为路径,形成文化驱动、产业发展、生活改善的联动机制,实现精准脱贫、文化发展、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解决传统工艺资源较为丰富的农村地区、民族贫困地区的“手艺脱贫”问题,当地党委政府做了许多扎实的基础工作,发挥乡村传统工艺的生产力,实施文化精准扶贫计划,在扶贫开发中,充分发掘发挥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为特色传统手工艺量身订制帮扶措施,帮扶民间手艺人,实现文化精准扶贫,使特色传统手工艺成为文化致富脱贫的一条路子,大有可为。

(转自微信公众号:潘鲁生民艺馆)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