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搭建中美友谊的浮桥

——第48届美国史密森民俗节中国主题活动的启示

刊发时间:2014-08-01 作者:王锦强

6月25日至7月6日, 2014年史密森民俗节“中国:传统与生活的艺术”主题活动在华盛顿美国国家广场成功举办。民俗节活动吸引了100多万人参观, 600多名志愿者提供各种服务。我作为中国民协的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届史密森民俗节的主题是团聚与平衡。主办方精选了中国书法、风筝、面塑、泥彩塑、木版年画、刺绣、蜡染、剪纸、香包、陶瓷及婺剧、提线木偶、苗舞侗歌、花儿、花鼓灯、蒙古族音乐、藏羌歌舞及太极拳与柔力球、淮扬菜制作技艺等16种民间手工艺项目和8项舞台表演节目,以中国文化元素展呈、技艺演示、示范表演、深度体验、公开授课、现场讲解、互动交流等方式,全开放、多维立体地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深刻性。

这次艺术节邀请的120多名文化传承者们为传统保持着活力和与时代的密切相关性。艺术节期间,各位文化传承者向观众展示了他们的精湛技艺。许多中国民协的艺术家会员表示,眼界大开并收获颇丰。

中国民协会员、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江苏刺绣艺术家蔡梅英带来了一幅苏绣版的“蒙娜丽莎” ,每天都围了好多人,有的人甚至说比达芬奇画得还要好!蔡梅英整天沉醉于与美国朋友的创作艺术分享交流当中,并教他们现场体验绣制蒙娜丽莎。蔡梅英手把手指点每一针绣法及如何分线,讲解苏绣的特点与绣制的技巧,她觉得自己特别享受!

在史密森民俗节的刺绣展区,无论是羌绣还是苗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都基本是以母亲代代相传的方式将手艺流传至今,体现了中华文化以“代际”为主的纵向社会关系。民俗节面向不同社会阶层,受众面比较大,既有普及性,也有专业性。在其他表演区、展示区、体验区,上述的场面、场景、事例不胜枚举,它既让我们充满民族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任何交流都是双向性的。我们在收获了自信,分享了成功与经验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表达。

任何交流的效果都是可评估和可考量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以及深厚友谊的建立,必须通过时间和不懈努力来实现和达成。因此,类似这样的交流也应该建立可持续性的、常态化的机制,以团结和鼓舞更多的中国民间艺术家和国际友人参与展示、交流和互动。这次活动除了让人称道外,也有着许多耐人寻味之处。但最重要的方面,一如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指出的,中国艺术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大草坪通过演出、手工艺展示和讲座等,向美国民众集中介绍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吸引了众多美国观众前往参观,并受到美国观众的喜爱。这种交流是人民间的交流,它有利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培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民意基础。

(王锦强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