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为燕赵传统村落立档圆满收官喝彩

刊发时间:2018-08-15

日前,《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出版新闻发布及座谈会在石家庄举行,这是自“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如火如荼开展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由于在此鼓舞人心的时刻未能身临其境,甚感遗憾,现将去年为郑一民主席主持的《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所作之序言谨呈于此,以致庆贺。

河北古村落在漫长的历史转变中,积淀成了极具燕赵文化地域特色的典型村落。千百年来就像是一位位“空间说书者”,诉说着如烟的往事和漫漫的历史,延续着文脉,传承着文化,鲜活着生命,安放着乡愁。

然而,在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村落也在急速的消亡着。为了不使这些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基因的宝藏在现代化的飓风中悄然“烟消云散”而不留痕迹,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于2014年开始实施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程”,同时启动了编纂出版《中国传统村落图典》的工作。其时,全国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以“立档”工程的倡导者冯骥才主席为号迅速投入行动,凭着对村落文化遗产的情怀和使命,满怀热情并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工作。勿庸讳言,面对一项如此宏大的工程,仅凭热情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散落在神州大地上那些星罗棋布的古村落以科学的方法归纳整理为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档案”的形态,谈何容易?虽各省民协不畏艰辛,攻坚克难,屡有阶段性成果之喜讯,但由于此一工程项目之巨,而注定了它的收官必定会要有一个久久为功、百年大计的时间周期。因此至2016年我告别工作岗位时最割舍不下的就是这一工程,我离开工作岗位后最关注的还是这一工程。

如何留住乡愁,忧患、抱怨、批评是一种态度,而积极采取行动更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务实精神,就在今年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忽然接到了河北民协郑一民主席的电话,告之《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已经编撰告罄即将出版发行,我顿时感到了那种“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惊喜和“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鼓舞。这可谓是自实施“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程”以来第一个来自省域的圆满成果,犹如是这一浩大工程中首先“突破重围”的先锋,其示范意义和撬动价值不可低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郑一民主席和他的团队,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不仅完成了原工程所确定的以经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39个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任务,还新发掘完成了178个未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具有浓厚燕赵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任务,整理出文字资料600余万字,拍摄图片近25万张。不仅是填补河北基础历史文化建设空白的珍贵资料,也成为全国民间文艺界的古村落保护工作中一只领飞的春雁,竖起了“立档”宏伟工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不由得不为郑一民和这支团队点赞。面对这样一项足以令人望而却步的超大级工程,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不行,缺少文化的情怀也不行。我知道郑一民主席的行事风格,他深爱着河北的古村落,也深刻的了解着河北的古村落。在他的身上,文化情怀不是空谈和口号,而是建立在严谨冷静和学术研究之上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一方面,他所做的事具有浓厚的文化担当意识,带着忧患情怀的文化态度,彰显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一方面,他的文化情怀也是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流露,体现出传统文人“知行合一”的品格。他要做的事,即使遇到挫折,也能百折不挠,即使遭到非议,仍然无所畏惧排除万难。或许这才是我们能够看到这部皇皇巨著的真正原因吧。

志在天下国家,善虽小而功莫大焉。这部图文并茂的全方位展示出河北古村落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街道民居、生产生活方式、习俗信仰、集贸物产、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村规家训、古桥古树古庙和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文献宝典。不仅标志着河北民间文艺界在古村落保护这一另类遗产领域上所达到的理论与学术高度,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编撰者们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和付出的辛勤汗水;不仅是我们了解河北古村落的百科全书,也是全面了解中国古村落的重要一环和学术切入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的出版,必将会激荡起更多人的乡愁情感和守护好古村落的文化情怀。中国古村落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本文为《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作的序言)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