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协、国家大剧院、广西文联主办的“八桂歌飘山水间”广西民歌讲唱会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广西文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刘水玉,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民协民族民间歌舞艺委会主任韦苏文,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姚莲瑞,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骥等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出席活动。
广西民歌是广西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民族在自先秦以来经历几千年的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口头传统艺术,具有应时应景应情即兴编唱对唱、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曲调丰富多样、旋律优美、多民族共享等多方面艺术特征,承载着民族历史、情感表达及社会伦理多方面功能,是广西各民族诗性思维的艺术表现。
本场讲唱会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民间歌谣”专家组成员张天彤策划并担任主讲人。并特别邀请广西山歌学会会长、中国民协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郑天雄,广西民协副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陆晓芹,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小梅三位嘉宾共同解读广西民歌的文化内涵与民俗情境。活动以“讲唱结合”的形式为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搭建展示平台。
讲唱会以一曲《壮乡美》拉开帷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那坡壮族民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艳以醇厚清亮的嗓音,将壮乡的青山叠翠与村寨欢腾融入旋律,歌声悠扬婉转,尽显壮族民歌的灵动与生机。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刘三姐歌谣代表性传承人谢庆良、“广西山歌王中王”黄丽琼与年轻的歌手蒋成带来了桂柳山歌即兴对唱。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乐业汉族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张瀛元领衔周长轮、潘根秀、杨芝维、谌银堂等民间歌手共同演绎了高山汉民歌联唱,串联起高山汉的日常劳作与心境,生动还原了桂西山区汉族先民的生活图景。
广西“梢丽组合”的四位主唱刘海嘉、潘婷、姚启媛、韦新琳皆为高校教师,她们带来了多民族歌曲联唱,从壮族多声部的和谐共鸣、瑶族蝴蝶歌的轻盈灵动到侗族大歌的蝉鸣阵阵,再到毛南族、仫佬族民歌的独特腔调,展现了广西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缩影。
广西壮族天琴艺术家罗凤梅演唱了《唱天谣》《金龙长调》《放雁》,天琴空灵悠远的音色与她富有高难度真假声转换技巧的独特嗓音交织一起,这也是壮族音乐独有的表达。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田东仰岩歌圩代表性传承人农正甫与廖常年共同演唱了壮族古老的嘹歌《连情》。壮族嘹歌是壮族民间抒情长诗,历史源远流长,因为其唱法中每一句都以“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
陆絮彬演绎的广西文场《仙境怎比我桂林》深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广西大化江南乡宫氼瑶喊歌队登场,他们身着黑色民族服饰,以高亢洪亮的嗓音演绎瑶族《喊歌》。歌声中既有山林的野性力量,又饱含了瑶族同胞的质朴情感,展现了带有浓重仪式感的歌唱艺术魅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代表性传承人苏海珍等共同演唱了京族民歌代表作《过桥风吹》。随后,苏海珍还带领黎春玲、苏春发、阮美霞等演绎了《幸福叮当叮》。歌者们有的手持渔网,有的拖着木屐,有的踩着矮跷,还有的拿着海沙、贝壳等做的道具模仿海边自然声景,让观众领略到了京族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讲唱会最后,中国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李清影以深情悠扬的嗓音演绎了《山歌年年唱春光》,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2024级博士研究生周彬带来了一组《刘三姐》经典歌谣“串烧”,真挚的歌声里满是对文化根脉的感恩,对传承使命的坚守。
9月19日,“八桂歌飘山水间”广西民歌讲唱会还作为“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和附属玉泉中学连续举办两场,受到广大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以歌谣为舟,溯文明之源。本次民歌讲唱会作为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推广项目、《歌谣里的中国》首次配套展演活动,重在突出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普及性,通过专业讲解与展示演唱相结合的方式,让各界观众近距离感受来自广西民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为民歌传承人、传唱者提供了展示、宣传的舞台。此次讲唱会充分展现了八桂大地音乐文化的丰富鲜活,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