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与中国民间文艺

   刊发时间:2021-01-14   作者:杨亮才

2020年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70周年。饮水思源——此时此刻, 我深深怀念一个人,他就是我们研究会的主席周扬同志。

 

周扬,原名周运宜,曾用名周起应。他1908年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早年东渡日本,回国后闯荡上海滩。革命低潮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等职务,靠翻译和亲戚接济维持生活。20世纪30年代初与苏灵扬结婚后,改名周扬,并常以“周扬”之名发表文章和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人们就只知道周扬,而不知道周起应,更不知道周运宜了。

 

从20世纪30年代到1989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周扬一直是我国革命文艺运动和党的文艺工作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是中宣部的副部长,他认真执行党的文艺政策,领导和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扬在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威信。周扬喜欢讲话和做报告。他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期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就文艺理论问题做一次报告。他的口才很好,讲话从来不用草稿,甚至提纲也没有,却出口成章,逻辑很强。把枯燥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头头是道,并随时举出生动事例,大家都爱听。讲话时引用毛泽东、鲁迅、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等的话,也信手拈来。

 

有一次,他在中宣部教育楼小礼堂做报告,我有幸去听他的报告。我坐在最后一排,旁边坐着他的秘书谭小邢。报告从下午三点开始,到七点了,他还没有要结束的样子。谭小邢给他送去一个条子,写道:“周扬同志,您已经讲了四个小时了。”周接过条子,看了看,不作声,又继续讲,一直讲到夜里近十二点才结束。礼堂座无虚席。其中不乏学者、 专家,大家鸦雀无声,埋头速记。报告结束,已没有公交车,中宣部只好派车,把我们一个个送回家。

 

周扬一直是中国文联领导,1958年后还兼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主席, 是我的顶头上司(当时文联、民研会和中宣部同属一个党委)。但那个时候,我只能在开会和听报告时见到他,没有和他单独接触过。他和郭沫若合编《红旗歌谣》时, 我曾为《红旗歌谣》做初选工作,所选的民歌,也是经别人转交。那时他离我很远。我和他直接授触,是打倒“四人帮”他复出后。但不多,充其量也就四五次,且都是向他汇报工作,或请他帮忙办事。

 

第一次接触是1978年“四人帮”垮台后不久,在海运仓总参招待所一次座谈会上。快要开会时,他从外面缓步进来。大家看到了,就站起来鼓掌欢迎。他坐在主席台上,刚要讲话,眼泪就不住地流下来。一向声音洪亮的他,突然哽咽,说不出话来。主持会议的人说:“周扬同志,您来了我们就很高兴,您就坐着吧,别说了。”那次他没有说话。会议结束时,他和每个人都握了握手(人不太多)。他有超强的记忆力,他和我握手时问:“你还在民研会工作?”我十分惊讶。中宣部所属单位几千号人,就凭过去和我几次有限的接触,就记住了我的工作单位。

 

第二次是1979年夏天。我们因要请他出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去拜访他。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他答应得很干脆。他说:“别的学会的会长、名誉会长,我一概不当,但你们的名誉会长,我当!”
 

第三次是1980年春。为筹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我和高野夫多次到国家出版局申请,都不成功。最后我们只好求助于周扬。一天,我和贾芝、王平凡,拿着我起草的报告,驱车到万寿路中组部招待所找他。快到他住所时,他的车子开出来。我眼尖,立刻下车拦住。周说:“你们什么事,这么急?”我把报告递上,他匆匆浏览了一遍,然后在空白处写道:“请翰伯、子野同志帮助解决。”我和老高拿着周的亲笔批示再到出版局。我俩高兴而去,败兴而回。老高说:“恐怕没戏了。”未曾想到,没过两天,峰回路转,成了!3月18日,国家出版局批文来了,赫然写着:“经研究,同意你们建立民间文艺出版社。”

 

写到这里,我要插一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艰辛创建。在短短的10年中,出版上千种图书,及时、集中反映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采录、研究成果,保存、抢救了不少不可再生的珍品。河北民协就送来了“泽被燕赵”的牌匾,以表彰出版社给予他们出版图书,宣传燕赵文化的机会。就连《金枝》这样一部闻名遐迩的人类学百科全书,我们也千方百计把它译校出版,奉献给读者。民间文艺界是不能没有自己的专业出版社的。如果出版社“健在”,那么我们今天的庆祝会上,就会多一盏小红灯笼:庆祝出版社成立40周年,多好!

 

第四次是1981年2月18日,周扬在民族宫会见出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首届年会代表时,特意召见玛拉沁夫和我。这次他谈话不少,全文刊登在《民族文学研究》创刊号上。

 

第五次是1982年。因工作的事我们到安儿胡同1号他府上拜访。他静静地听完我们讲述后说:“民间文艺这个战线很重要,走到今天不容易。民研会是这个战线的司令部,贾芝同志是你们的司令员,王平凡同志是你们的政委。你们一定要加强团结,大家团结才能把工作做好。”

 

周扬始终关心民研会的工作。有同志说:“没有周扬,就没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真是这样。1950年初,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但为让民间文学事业尽快上马,在周扬同志的倡导与运筹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了。3月29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东四头条文化部礼堂举行。到会代表200余人。周扬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郭沫若、茅盾、老舍、郑振铎相继在会上讲话。大会以自由提名的方式选出茅盾、周扬等47位理事,选举郭沫若任理事长,老舍、钟敬文任副理事长。4月12日,研究会召开第一次理事会,选出周扬、吕骥、艾青、赵树理、俞平伯、欧阳予倩、程砚秋、常惠、郭沫若、老舍、钟敬文11人为常务理事,并确定各组组长:秘书组组长贾芝,民间文学组组长钟敬文、楼适夷,民间戏剧组组长欧阳予倩,民间音乐组组长吕骥、马可,民间美术组组长胡蛮,民间舞蹈组组长戴爱莲,编辑出版组组长蒋天佐。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是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到会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有党内的,有党外的,各种思潮流派都有。受邀代表除在台湾(如娄子匡)和旅居海外者外,几乎稍有名气的人都参加了。他们来自文学、音乐、戏剧、 美术、舞蹈等诸多领域,难怪有人称它“第二文联”。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成立,是新中国民间文学的发轫。大会所制定的方针和工作方法,一直是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所遵循的准则。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整个进程。

 

有个时期,在民间文学界内部引发了“民研会是钟敬文成立的,还是贾芝成立的”之争,我看实在没有多大意思。对于周扬,他们二位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周扬同志在建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起了决定性作用。钟敬文:“建立民间文艺研究会这样的机构,假如没有周扬同志的决然拍板和持久支持,是不可想象的。饮水不忘掘井人,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事业的发展上,我们绝不能忘记周扬同志的功劳。”贾芝说:“如果没有周扬同志拍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就成立不了。”贾芝还回忆了当初酝酿成立民研会的情况。他说:“有一次吕骥向周扬提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想法。周说:‘那就把其他都包括进来,成立一个民间文艺研究会。’吕说:‘那将来就没有音乐了。’周说:‘不会的,你还在里头嘛!’吕说:‘我在里头也不能起作用。’周扬同志尽量说服吕骥,最后吕骥也同意了。这就是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缘起。”

 

成立之后还有人反对,“已经有了中国文联,周扬同志又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不是成了第二文联了吗?”主张取消。当时周扬在湖南常德参加土改,民研会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中。贾芝四处奔走,两次上书中宣部。第二次报告被时任副部长的胡乔木看到了,他在报告上批道:“既已成立,就不必取消了。”这才保住了民研会。

 

民研会成立时,他不是副理事长,是他自己不当。虽只是常务理事,但他是该会的实际负责人。民研会的大小事他都过问。1958年,在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 他当选为副主席。1979年,他代替郭老(已去世)当选为主席。1984年因健康原因辞去了主席职务,但他仍然关心民研会的工作。他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念念不忘民研会,他对夫人苏灵扬说:“我最不放心的是民研会的工作。”令人感动。

 

周扬之所以如此重视民间文艺,是因为他认为民间文艺可以为人民服务。周扬重视民间文艺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关心民间文艺。1932年他在《北斗》上发表署名文章《关于文学大众化》,全面论述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问题。周扬是最早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文艺理论家之一。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在边区涌现出一批民间诗人、歌手。1943年周扬发表《一个不识字的诗人——孙万福》,还把这位诗人的带有泥土气息的诗句一字一句亲自记录下来,共五首,和文章一起发表,称它是“真正的庄稼汉的诗”。最后还向孙万福祝福。祝福他明年“第一在粮食上,第二在诗上, 有更大的收成”。

 

1945年,延安鲁艺师生在周扬的支持和指导下,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是民间口头创作和作家创作结合的典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歌剧的成功演出,首先归功于剧作家贺敬之、丁毅和作曲家马可、张鲁,但周扬作为决策者和指导者,是功不可没的。

 

1958年,在全国大规模搜集民歌的基础上,周扬和郭沫若合作,编选出版《红旗歌谣》,同时撰写文章《新民歌开拓了诗歌发展的道路》,在《红旗》杂志发表,引起了轰动。此外,他在许多场合讲话中,多次引用民歌。如“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他说:“这就是人民群众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表现。”

 

1960年6月14日,郭沫若、周扬在颐和园会见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民间诗人、歌手。在座谈会上,郭沫若高声朗诵民间诗人王老九的诗。周扬还特别关心农民诗人孙友田,对他说:“我看了你不少诗。”最后,郭老和周扬还把他俩合编的《红旗歌谣》一一签名送给代表。临别,有代表还向周扬建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周年时,举行一个全国赛诗会,在天安门前,在东西长安街上都贴上诗,要把诗歌贴满北京城。周扬很赞成,连声说好。大家热烈鼓掌,表示拥护。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周扬同志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我国文艺界领导人。周扬同志这一生真不容易,但也精彩。他大起大落什么滋味都尝过。他是顺境逆境都经历过的人。

 

独识民间文艺 满地生花君乐见

痛惜文坛巨星 泪洒山川难慰心

 

这是周扬同志逝世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老人毛星、贾芝、王平凡送他的挽联,道出了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