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2024广东湛江年例民俗调研交流活动在湛江举办

   刊发时间:2024-02-29   作者:刘洋

2月22至2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湛江市委宣传部等主办的“我们的节日·2024广东湛江年例民俗调研交流活动”在广东省湛江市举行。此次调研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湛江地区独特的年例文化,通过实地走访、专家座谈等方式,了解和记录年例的源流、特色及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雁彬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中国民协副主席李丽娜,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吴华钦,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晓春,专职副主席陈龙武,以及毛巧晖、漆凌云、杨秀、刁统菊、林岗、储冬爱、王虹、郭焕宇、陈恩维等专家学者参加了调研活动。

 

湛江年例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源于宋朝,是广东粤西地区特有的群体性节庆。年例的主要目的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富有神秘色彩,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表明其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性。湛江年例包含多种文娱活动,如飘色、木偶戏、舞龙、舞狮、舞鹰雄、人龙舞等,是岭南地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食嘉年华。

 

在为期数天的调研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学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深入湛江乡村,到吴川市吴阳镇考察游神习俗、到坡头区麻斜渡口考察海上游神活动、到遂溪县北坡镇考察游鱼灯习俗等,亲身感受了年例活动热闹的氛围。他们与当地村民亲切交流,详细了解了年例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现代变迁。

 

2月25日下午,我们的节日·2024广东湛江年例民俗文化调研交流座谈会召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中国民协副主席李丽娜,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广东省民协主席刘晓春,广东省民协专职副主席陈龙武,湛江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李强,湛江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克芬等有关方面领导出席。郑克芬、李倩致辞,陈龙武主持座谈会开幕式。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在致辞中说,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共中央宣传部在2024年初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中国民协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的宗旨也是如此。年例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广东当地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这次调研交流活动是助力中国春节申请加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效实践,也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


专家们就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探讨,刘晓春作学术交流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毛巧晖以《弘扬春节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全球华人》为主题,阐述了春节对中华民族心理情感、审美意识的集中呈现,她从春节所包含的中华文化精神,春节文化的政治社会价值两方面,梳理了春节习俗注重自然节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春节文化注重人伦和合,强调以人为本;春节文化对各地域、各民族年俗兼收并蓄,包容与创新并重的特点;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发挥春节文化的当代政治社会价值:春节文化宣传中须激发青年人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发挥好国家、社区、村落春节“联欢”的作用,培养共同体意识;传播与推广春节民俗的文化内涵,起到凝聚全球华人的作用。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漆凌云作了题为《以德制权:放花灯传说文化隐喻的生成逻辑》的发言,从元宵节放花灯的习俗引入,立足传说学本位关注隐喻生成背后的文化心性。他认为放花灯传说的“违禁——陷入困境——求助或考验——消除困境”的功能顺序及对应母题链与元宵节中的祈福消灾仪式相契合;放花灯传说中“玉帝——天神——人”的层级关系可视为现实社会中“帝王——官员——百姓”等级关系的隐喻;放花灯传说中百姓借助放花灯来蒙骗玉帝、火神从加害者变成帮助者等母题不仅体现了“民为本”的伦理道德观,还是“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文化心性隐喻。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杨秀作了题为《传统节日中“生”的意象解读》的发言,从“生”的内涵、“生”的意象构成、“生”的构成模式三方面解读传统节日绵延千年的内在动力。“生”的意象,有的是用灯和丁等谐音构成,有的包含意义的关联,有的以象形方式进行关联,在各大传统节日的民俗中都有体现,“生”的意象表达了百姓期望人寿年丰的诉求。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刁统菊以《广东吴川杨七埇村冬至节年例调查》为题,介绍了2018年、2019年冬至在吴川调研冬至节年例的情况,吴川西部小部分村庄的冬至结合了年例习俗,要拜神、祭祖、摆酒席等,很有特色。结合本次年例调研,她认为作为粤西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年例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具有典型性;年例习俗强化了家族的认同,融洽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实现人神同乐,又凝聚了集体认同;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民间组织可以成为村委会的辅助力量;年例活动中账目的公开透明体现出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公益精神。

 

广东省民协主席、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教授刘晓春以《信仰的生产力》为题作了发言,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个生产理论讨论传统民俗的生命力。他通过追问信仰为什么具有力量,信仰的力量来自于哪里,支配信仰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对民俗中体现的添丁发财、健康平安的愿望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其中的生产包括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获得,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围绕这两个生产来展开的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既是人自身生产的基本需求,也是文化传统的延续,还是文化资源、社会关系、权力声望的生产,同时也能带来经济利益的生产。围绕信仰展开的一系列文化行为,得以实现人际、家族、地域等传统社会的连接,并且实现新的社会关系的连接,它不仅是在维持传统的连接,而且具有再生产性,产生政治经济社会价值。

 

湛江市民协常务副主席、湛江市文化馆研究馆员黎明介绍了《湛江年例习俗的发展演变情况》,从湛江地区年例的特点、起源和形成、内涵、意义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

 

此外,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储冬爱,广东省民协主席团成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郭焕宇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年例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表示,年例是湛江传统文化的种子,年例活动是湛江人民情感寄托与节日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他建议把年例相关的民俗活动与乡村旅游体验项目相结合,激活文化记忆;把年例相关的民间手工艺与旅游产品相结合,让年例发展成年节文化、年节经济、年节旅游、年节消费的湛江乡村文化特色产业。他强调,要把年例文化保护好,展示湛江文化特色和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