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23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我们的节日・第八届农民丰收节暨第五届桦南紫苏文化节系列活动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启幕。
中国民协副主席、内蒙古民协主席伊和白乙拉,,中国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名誉主席郭崇林,桦南县委书记徐永刚分别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所、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辽宁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校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佳木斯市副市长王明颖,黑龙江省文联二级巡视员仇成涛,黑龙江省民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郎庆松、辽宁省民协秘书长杨东乐等相关方面负责人,中国民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民协以及佳木斯市、桦南县相关部门代表、农民群众代表共同出席主会场活动。
伊和白乙拉主席在致辞中表示,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丰收节的重视。中国民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举办本次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次活动不仅是桦南农业成果的集中展示、农耕文明的鲜活传承,更是凝聚合力、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行动,也让“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真正成为连接城乡、赋能农民、传承文明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力量。
郭崇林主席表示,本次活动是黑龙江省文联、黑龙江省民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农民丰收节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更是桦南农业与文化融合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不仅承载着龙江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龙江民间文艺工作者对乡村振兴的殷殷期待。希望桦南进一步推进农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农业与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徐永刚书记表示,近年来,桦南县立足把“小产业”做成“大文章”,县域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此次活动不仅涵盖非遗展览、现场观摩、论坛交流等经典板块,还融入网红助农直播、特色产品展销、“桦南稷忆”品牌推广等互动环节,诚挚邀请大家与桦南一道,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热土上深耕紫苏发展、繁荣乡村事业。
桦南有着“中国紫苏之乡”的美誉,已将紫苏从“田间作物” 打造成“世界名片”,“春赏紫苏花、秋品丰收宴”是当地标志性的文旅符号。在主会场桦南紫苏种植示范园举办的开幕式上,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民间文艺工作者献上了极具民俗风情的演出:本土农民网红与歌手同台献艺,蒙古族四胡齐奏与满族民间舞蹈交替登场;原创音乐快板勾勒出新农人奋进图景与丰收喜悦,民族歌舞大联欢绘就民族团结画卷。几位桦南当地的直播网红被请上舞台,讲述以直播推广桦南农产品的经历和故事,他们有的是驻村书记,有的是普通创业者,不同的身份却致力于同样的目标,成为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诠释。象征五谷丰登的稻谷缓缓倒入粮仓的“桦南稷忆”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同步开展的桦南助农直播将特色农副产品推向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展现了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面貌。
开幕式后,参会人员前往分会场桦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考察了由黑龙江省民协统筹举办的庆丰收书画摄影展、民间非遗展览,承载紫苏产业与乡村振兴使命的桦南县数字大厦城市展示服务中心及农民直播电商平台,镌刻林业人奋斗记忆的森林蒸汽小火车站与森工大院,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文化浸润、产业认知与爱国主义精神洗礼。
9月23日晚, 以“地方节庆文化赋能社会经济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桦南举办。郭崇林主席以《节日非遗“文化空间”的共情共建“活态传承”——基于黑龙江节日非遗创意赋能的思考》为主题发言,他认为基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民俗之“文化空间”的共情共建的“活态传承”,对促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及其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数据与网络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宪昭从丰收节的历史源流入手,阐释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文化内涵,认为农民丰收节的价值是在传承中创新,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杨秀以《农民丰收节的本土化探究》为题,从农业、农民、农村三个方面入手,对桦南丰收节在产业经济基础上实现文化品牌挖掘、推广农业文化遗产、推出受表彰农民代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詹娜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丰收节的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时代价值,认为丰收节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推动了传统优秀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当下转化,增进了文化认同的实效。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邵凤丽结合桦南紫苏文化节实际,探讨了如何让节日具有可持续性的问题,认为通过多种维度调动县域、村落的资源,可以实现对乡村的长期赋能,让乡村的老百姓真正的参与到建构的过程中,提升幸福感、归属感。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副院长张帅以《“传统型”现代节日的文化重构与当代价值》为题,探讨了现代节庆文化空间重构、象征性空间的构建、虚拟空间的兴起,提出对面向未来的传统型节庆要避免过度的商业化与内涵中心的风险,关注新创的传统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否获得民众持久的情感认同。黑龙江省民协副主席、省社科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室主任王威,佳木斯市民协主席吕品,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研究会会长涂亚君等专家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交流。专家学者们围绕“农业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同频共振、助力乡村振兴”核心议题,多维度展开研讨,为实现以节兴产、以文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