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非遗课”2023年海峡两岸非遗教学展演活动在厦门开幕

   刊发时间:2023-12-20   作者:马海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推动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传播,加强海峡两岸民间艺术的交流,12月18日,以“中华民艺情,非遗两岸承”为主题的“同上一堂非遗课”2023年海峡两岸非遗教学展演活动在厦门市思明区开幕。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福建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吴维敏,福建省民协副主席夏敏、庄晏红,思明区文联主席李春华,厦门市民协、思明区文联、思明区文旅局、思明区文化馆领导,福建省和台湾省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及媒体和观众200余人出席开幕式。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致辞。他表示,两岸同胞在中华文化的滋养哺育下,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守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历史文脉,弘扬好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民协就与台湾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开展民间文化交流研讨,为海峡两岸的民间文艺学者架起了一座学术交流的桥梁。

 

2013年,中国民协启动赴台民间文艺小分队品牌项目,积极组织民间艺术家赴台参加展演活动,将中华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介绍给台湾民众,共同的乡音乡俗,让两岸同胞相知相近相亲。

 

福建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吴维敏表示,两岸优秀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非遗”为媒,交流切磋技艺,再现非遗活力,传递出“传承与复兴”的现实意义。此次活动正是推进两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的具体举措,希望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两岸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思明区文联主席李春华致辞中表示,思明区是厦门的中心城区,聚集着许多优秀文艺人才,传统的非遗项目南音、歌仔、木偶、漆线雕等享有盛名。思明区致力于培养和挖掘更多优秀民间艺术人才,推动民间艺术的深入发展。

 

南音、布袋木偶戏、提线木偶戏、歌仔戏、高甲戏是海峡两岸共同传承的非遗项目。南音是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也称弦管,用闽南语演唱,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开幕式上,来自台湾的三位省级非遗传承人演唱了《水调歌头》,来自福建的三位传承人演奏了《梅花操》,不同的曲目相同的演奏乐器,使观众感受到两岸南音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等多种分类。布袋木偶戏在明清时期随先民传入台湾。百年来,两岸布袋戏班海峡间舟楫往来,一脉相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庄陈华已八十岁高龄,从事布袋木偶戏表演六十余年,在现场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庄晏红共同表演了布袋木偶戏传统剧《大名府》,巧妙的构思,精湛的表演技艺,赢得阵阵掌声与喝彩声,真正展现了“天地小舞台,掌上大乾坤”。台湾民间艺术家蔡远进和陈束女现场表演的提线木偶戏《金门守护神-风狮爷献瑞》,使观众领略了两种木偶戏不拘一格的别样魅力。歌仔戏自诞生后,两岸戏班及艺人演出交流不断,作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艺术形式,歌仔戏已经成为维系两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庄海蓉、苏燕蓉表演的歌仔戏《牡丹亭选段》,以婉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将经典曲目演绎得淋漓尽致。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炳聪以诙谐的扮相演唱的《公子游》受到现场观众阵阵欢呼。来自黑猫两岸青年乐队的台湾民间歌手赖淑珍、吴炳璋以一曲《城内之歌》唱出了两岸情,拨动了两岸心。

 

开幕式上,还为两岸民间艺术家颁发了参演证书。

 

“同上一堂非遗课” 海峡两岸非遗教学展演活动是中国民协为推动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建立的新平台。此次海峡两岸非遗教学展演活动共为期三天,除开幕式演出外,还包括四场“非遗课堂”两岸民间艺术的教学活动,分别由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对影雕、石雕、珠绣、布艺、木偶、皮影、漆线雕等艺术门类开展专题授课。此次参与活动总人数约500人次,其中台湾同胞约150人次。

 

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厦门市思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作为主办单位,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共同作为承办单位,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厦门市思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思明区梧村街道办事处、思明区梧村街道文灶社区共同作为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