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脉的“活态遗产”,传统村落不仅镌刻着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记忆,凝聚着世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更彰显着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它们不仅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之基的内在要求与精神根脉。
为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质量,深化全国各地在传统村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速经验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共同探索新时代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4月27日至30日,2025中国传统村落与民间文艺调研交流活动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守根脉·促振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本土实践”为主题,通过政策研讨、调研交流、案例发布等形式,共同探索传统村落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内容、新路径、新方法。中国民协副主席、浙江省民协主席、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杭间,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主任白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二级调研员周文理,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宣恩县委常委、副县长向信,以及来自全国的传统村落领域专家学者、典型案例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等出席活动。
28日上午,2025中国(湖北宣恩)传统村落与民间文艺调研交流活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由白鹤主持。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蒲娇宣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协名誉主席、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先生的贺信。冯骥才先生表示,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乡愁与记忆,其保护与发展已形成社会共识。此次“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征集和交流活动是多方协同的有益尝试,期望汇聚更多智慧与力量,推动传统村落科学保护,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凝聚民族情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向信和马尚云先后致辞,对前来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表示欢迎,介绍了湖北省特别是宣恩县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经验,并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各地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事业。
侯仰军在致辞中强调了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他指出,传统村落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与民间文化的根脉所在,其传承保护不仅是物质空间的留存,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近年来,中国民协通过高峰论坛、实地调研、座谈交流、丛书编撰等方式,推动各地形成了一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本次活动既是对几代民协人“文化自觉”理念的深化与践行,同时也为探索传统村落和民间文艺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有益尝试,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之源”与“经济之脉”。
接下来,“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正式发布。本次“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共计收到26个省(区、市)的166项案例申报,涵盖了文旅融合、传统承续、艺术乡建、产业引领等多个方向,经住建部、农业农村部、文旅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家评议,共计30项案例入围“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7项案例入围“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关注案例”。入围案例名单由杭间宣读,与会领导共同为入围本次典型案例的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和省级民协代表颁发证书。这些典型案例的发布,不仅是对入围单位的激励和肯定,更是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展示,为各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主旨发言环节由杭间担任学术主持。周文理,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吕品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方晓风,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陶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政旭 ,五邑大学教授谭金花分别以《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传统文化》《艺术设计介入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在地性实践》《文化再生产:把握模式创新中的特殊性》《文化主体性与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安顺案例》《仓东计划——关于文化遗产保育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理论构建的行动研究》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从政府政策制定、专家学术研究以及基层实践探索等多个层面和独特视角,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发言不仅深化了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更通过多方对话凝聚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共识,为探索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新路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9日上午,举行案例交流座谈会,湖北省宣恩县、安徽省歙县、河南省栾川县、四川省稻城县、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民协、河北省井陉县文联、山东省杨家埠文旅事业发展中心的案例代表分享了各自在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方面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共同聚焦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旨在通过多元的对话与碰撞,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更为广阔和深远的路径。大家纷纷表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合作。侯仰军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中国民协于本世纪初期全面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多年来,中国民协先后在山西晋中、江西吉安、福建三明、四川甘孜、浙江宁波等地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研交流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一是不断转变工作思路,逐步从固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结合现代化技术不断与时俱进,让传统村落在传承保护中不断焕发时代光彩。二是因地制宜,塑形铸魂。根据不同民族地域特点,通过传统文化传承和文旅产业融合打造生态宜居、人丁兴旺的传统村落发展新态势。会议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志愿服务处干部楼一宸主持。
活动期间,参与调研交流人员实地考察了彭家寨古建筑群、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椒园镇庆阳凉亭街,参加了栽秧酒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并前往沙道沟中心小学调研了非遗进校园情况,深入了解宣恩县在村落保护、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宝贵经验。
本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宣恩县委、宣恩县人民政府承办,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共宣恩县委宣传部、中共宣恩县委统战部、宣恩县总工会、宣恩县农业农村局、宣恩县文化和旅游局、宣恩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宣恩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