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 ——2018中秋节(浏阳)节日民俗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浏阳举办

刊发时间:2018-09-26

9月23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南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我们的节日.2018中秋节(浏阳)”活动暨“烟花爆竹与节日民俗”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浏阳举行。中国民协顾问、原山西省民协主席常嗣新,中国民协副主席万建中,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教授,来自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北、河南、江西、四川等地的协会领导以及当地一直关心支持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热心人士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上,浏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爱民致欢迎词。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致开幕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周燕屏说,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中秋节的传说故事非常丰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千百年人们祈求中秋团圆的美好心愿。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多样,但都寄托了人民对团圆幸福、对生活的热爱。中秋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血脉,表达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的重要载体。

周燕屏指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是中国民协多年来的品牌活动,它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把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人性化,较好地实现了人民的节日人民办,人家的节日人民共享的理念。她衷心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人们从中秋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感悟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美好,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更好地凝聚中国人的心,铸造中国人的魂,为实现中国梦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议由中国民协副主席万建中主持。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先后做了发言。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围绕烟花爆竹禁放的审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在城市与农村、禁放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认为政府要多加引导,不应一刀切,改禁放为限放更符合当下的民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宪超从烟花爆竹与节日民俗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民俗有文化的记忆,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中,烟花爆竹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节日活动中燃放烟花爆竹,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借此表达庆祝、传递快乐、象征祈福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也孕育着人们敬畏规则、崇尚勇敢、健康开放的精神。因此,节日民俗活动中,在如何对待燃放烟花爆竹问题上,应该科学论证,在充分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正确引导,禁限适度,注重实效,在继承与创新中切实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功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邹明华如是说,并提出了“”节日习俗要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没有了烟花爆竹还是不是节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施爱东、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漆凌云等也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万建中做总结发言。他说,对于在节庆日燃放烟花爆竹,文化方面是个敏感的话题,既是文化的问题,又是现实的问题,需要有学者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燃放鞭炮不是一个孤立的民俗事像,特别是在农村,完全禁止会损坏民俗的整体框架,需要辩证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春节和中秋等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经过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其中深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源流,也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对于如何保护节日民俗,与会者各抒己见,面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从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需求的角度出发,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烟花爆竹这一民俗文化,通过保护民俗文化的层面,保护烟花爆竹,实现人民群众追求更加美好生活,这一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