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顾绣:女中神针

刊发时间:2018-10-23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松江府文人顾名世(字应夫,官至尚宝司丞)曾造园于上海露香园(现露香园路附近)。其长子顾汇海之妻缪氏工于刺绣。缪氏接触了宋代名家字画后,眼界大开,遂在继承宋绣的基础上,创造了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顾绣。

顾名世长孙顾寿潜擅长画画,曾随松江华亭画家董其昌。顾寿潜之妻韩希孟既画花卉,又喜刺绣,尤其绣功十分了得。据载,韩希孟曾飞针走线临摹宋元名画,董其昌见后,“叹以为非人力也”,并在其中一幅上题跋。董其昌称其“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人巧极天工,错奇矣”。可见,松江顾绣的魅力不在当时海派文人画之下。

顾名世之后,顾家生计大不如前,甚至仅靠出售女眷绣品维持生计。由于顾绣名声显赫,明清之后,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绣品都标榜为“顾绣”,顾绣一时成为刺绣的代名词。自清代起,顾绣的针笔线墨技法和用色心得逐渐被江南其他绣种、尤其是苏绣融会贯通,顾绣先前的“画绣”高端地位日见香消玉损。清嘉庆年后,“顾绣”逐渐衰落,几至失传。而苏绣后来居上,取而代之。

顾绣属小家碧玉大家闺绣。在刺绣圈里,其江南文人本色和超凡境界可谓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并引领闺阁艺术时尚。1922年1月出生于上海松江的戴明教是一位民间绣女, 她自幼随姑母学习刺绣。1934年至1937年进入由慈善机构“全节堂”开设的上海松江“松筠女子职业学校”刺绣科,师从松江盛姓之师和南通沈寿之徒宋金铃学绣。松筠女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开设女子刺绣班,所聘刺绣教师民间声望极高。虽然之后抗战爆发,刺绣班难以为继。但顾绣从名门闺媛盈尺帐幔迈向社会传承的广阔天地,刺绣科班教育可以说是居功至伟。顾绣的针法复杂多变,顾绣选稿、用料、用针、用线都极为考究。完成一幅绣品要用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而且要耗时数月。除了学刺绣外,戴明教还学画。从松江女校学习刺绣后,戴明教一直从事刺绣的创作实践。自1958年起,戴明教便全身心投入顾绣的选材、用色、针法等技艺的研究、总结、探索以及带徒授艺传承活动中,虽历经“文革”磨难却百折不回。她带出的钱月芳、高秀芳、朱庆华等十多个徒弟,很快就成为顾绣第六代传人中的“金凤凰”。戴明教还口述“顾绣针法”,整理《顾绣针法初探》成册,将顾绣的历史沿革、艺术特点、针法概要、劈丝配色、与绘画的关系娓娓道来,并以此启发后学。

戴明教1977年绣出的新中国第一幅顾绣作品《红蓼水禽》,在当年引起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震动。次年,她的《群鱼戏藻图》开创顾绣作品双面绣先河,在上海民间艺术界技惊四座。

戴明教将家传技艺与苏绣针法融合得天衣无缝,完善了顾绣的劈丝、配色、晕染等技艺精微,其绣品细腻传神,富丽典雅。《日本仕女图》对人物神韵的把握、丝发的细腻转折、以及宁静色彩的处理,都十分冷静而传神。

为了保持顾绣传统特色,戴明教所选画稿多以宋元名画为粉本,如《枇杷绣羽》、《柳溪捕鱼》等。但她的绣品形神兼备,堪与名画试比高。顾绣所用优质钢针,长25毫米,直径0.3毫米,针孔长0.3毫米,宽0.2毫米,其纤细令人叹为观止。古代顾绣用线一般劈成8丝起用,现在最细可劈36丝、48丝,丝丝均匀,微乎其微,总共有1500多个色号,每色又可分为10——20多种色阶。现代工具与古老的顾绣技艺的巧妙结合,成就了顾绣艺术的新途径新辉煌。戴明教松江顾绣艺术承上启下,她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执着追求使顾绣保留下来并成为今天的珍稀传统文化物种。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于顾绣事业的杰出传承人,于2018年1月31日仙逝于上海,留给世人一个无数丝线经天纬地的华美空间和深邃背影。

难怪明朝著名文人谭元春在《顾绣考》中如此感叹:“顾绣,女中神针也。”

 

作者:王锦强

(图片由上海民协副主席忻雅华提供)

公示

民协动态

精彩视频